□ 本刊记者 宋佳
青岛又一次被“点名”了!
近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站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推介了青岛——这也是此次会议上唯一被推荐的中国城市。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次“点名”标志着“上合示范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19年7月24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审议通过,青岛成为国内首个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根据商务部新近发布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青岛将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更好地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
随着“上合示范区”从酝酿、筹备到方案的获批和正式发布,青岛在国家战略中的轮廓日渐清晰。一年来的多次“点名”,也让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的胶州欢呼沸腾:位于胶州的中国-上海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即将成为深化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新平台。
青岛已然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其“区位、物流、产业优势”,使其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合作交流的新天地。时代的机遇,有力地托起了“上合示范区”的新梦想,叩开了开放合作的新大门。
胶州市少海风景区已经打造成为“宜游、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水景区,再现了金胶州“千年古埠、北国江南”的城市风采
千年古胶州,埠通板桥镇。在胶州有这样一句俗语:“金胶州,通世界。”
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自古以来,胶州商业贸易发达。唐宋时期,这里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誉。
“‘上合示范区’选择落户胶州,与这座城市血脉中流淌的开放基因不无关联。”原胶州市市政协教科文史办主任石业华向记者娓娓道来:4500多年前,先民在此刀耕渔猎,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三里河文明”;公元623年,唐朝便在此设立板桥镇,板桥港口由军港逐渐变为海运贸易港口;公元1088年,宋朝在此设立市舶司、胶西榷场,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如今,胶州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向延伸交汇点,汇聚了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和青岛大港的海运优势,聚集了胶东新国际机场的空运优势,联合了青银、沈海、青兰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胶黄铁路、胶新铁路等陆运优势。“从千年的‘一带一路’历史,到如今的海陆双向开放,区位优势是贯穿其中最基本的支撑。”石业华补充道。
城市的包容性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为胶州注入了浓郁的人文基因。提及山东各县市历史文化特点时,有“诸城透、胶州厚、安丘秀”之说。石业华告诉记者,这里的“厚”不仅仅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指的胶州人的厚朴和包容。这种厚朴和包容,为胶州的进一步开放埋下了伏笔。截至目前,胶州市拥有四大“国字号”发展平台和一个省级发展平台,分别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首批“示范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和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上合示范区”落户胶州绝非偶然,在石业华看来,胶州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包容诚信的胸怀、尊商重教的传统以及厚德崇文的品质,成为胶州踏着奋进的鼓点一路前行的底气来源。
“南深圳,北青岛。”如果说依托大湾区的地缘优势是深圳的加分项,那么,“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便是青岛的亮点。
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上合示范区”为青岛拓展出通达四方的“梦工厂”:对内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发展互动,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这种“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蒙古俄罗斯”的格局,让青岛在“一带一路”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条安全便捷和高效的物流“黄金通道”,便是胶州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系统通达四方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上合示范区”建设的“开路先锋”,正在崛起的青岛多式物流中心成为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间互联互通的“路面支持”。如今,汽笛奏鸣、熙攘往来已成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的常态。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招商部主任牟丽娜告诉记者,货物由东南亚或日韩海运至青岛,再通过铁路运输至中亚乃至欧洲。通过这条贯穿陆海和东西的物流大通道抵达中亚或欧洲,比走海运最多可节省30天。“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现已开通国内外班列16条,包括2条国际回程班列。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集装箱作业49.5万标箱,同比增长51%,预计到今年年底,总标箱数有望突破70万。”
作为通达四方的“空中门户”,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成为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的“空中支持”。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指出:“建设好青岛新机场,对于青岛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世界坐标,高质量建好临空经济区,加快重点配套工程建设,实施精准产业链招商,全力打造千亿级临空经济产业链,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空港城。”
依托着通达四方的区位及物流优势,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优质项目在内的235家贸易企业集聚于此。根据胶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胶州市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达到20.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7%。
“我们将积极协调各大航空公司新开直达或日韩经青中转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货运航线,全面建设‘上合空中丝绸之路’,发挥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的优势,实现与上合组织国家更为广泛的经贸合作。”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政研部部长张培玉告诉记者,依靠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青岛口岸既是上合组织国家面向日韩和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更是日韩商品面向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站。
如果将坐标定位于北纬36度线,可以发现,在穿过胶州湾向东西两侧延展上,分布着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东京湾区、韩国釜山湾区四座世界著名的湾区,以及旧金山、纽约、东京、釜山等湾区城市。
同样位于北纬36度线上的,还有“上合示范区”所在的胶州。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通达四方的物流优势是上合组织国家间合作交流的基础,而产业优势则是推动高水平对外经贸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据了解,胶州市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也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结构制造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最先进的轮胎数字化装备基地、亚洲最大的船用锅炉生产基地。
在上合示范区产业创新与政策部部长贾存玉看来,青岛在参与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也要在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上谋创新。青岛将逐步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及中东欧、东盟、南亚、东亚国家建设一批境外加工装配基地、境外物流产业园区以及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周边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与当地的产业园和平台进行互动,从而参与到“一带一路”中,共享发展的红利。“‘上合示范区’的概念在于它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世界上优质的产品、技术、资金等资源引入内陆地区;我国优质的资源也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因此,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平台,而是整个‘一带一路’的舞台。”他补充道。
一年多以来,“上合示范区”叩开了青岛发展新的“机遇之窗”。在今年5月举办的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暨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上合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投资促进署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就园区建设、双元互动、项目投资、拓展贸易合作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截止目前,已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1家;2019年新开工嘉里物流、德国汉普森等总投资183亿元的24个项目。
一年多以来,峰会效应为胶州带来的商旅文化项目也令人目不暇接:“一带一路”青岛板桥镇论坛、上合+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论坛、上合民俗文化博览会、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暨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合马拉松比赛、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赛……一项项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和技术交流互通,将国家之间的人文和情感紧紧地系在一起。在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李光全看来,文化交流是增强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上合精神,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夯实上合组织国家间合作交流的民意基础。
“眼前的‘上合示范区’才刚刚起步,未来的前景绝不止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在贾存玉的理解中,一座城市的腾飞总是与重大发展机遇和重大战略决策合拍而行。这种合拍,不仅仅是与峰会效应带来的机遇的同频共振,更重要的是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在上合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间开拓新的合作体系和合作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把“上合示范区”建设成国际双边或多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