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报道常见错误、成因与规避对策

2019-11-29 18:28王永淳
科技传播 2019年18期
关键词:时政错误

王永淳

时政报道是地方电视台节目生产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搞好时政报道也就成了地方电视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政治家办台”的要求下,“新闻立台”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地方电视台从事时政报道的同仁有所帮助。

1 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中的常见错误

1.1 政治性错误

领导活动,特别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活动是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的重要内容。对主要领导的报道出现错误,严格来说就是属于政治性错误。

某县县委书记走访民营企业,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政商关系的定位,县委书记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县域内的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如何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作出要求,正是讲政治的表现。但是,县电视台的报道却写成了“县委书记要求构建‘亲近’新型政商关系”。这样的错误使报道不仅没有“帮忙”,反而变成了“添乱”。

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某市政法委书记到基层派出所调研,市电视台报道说:“政法委书记要求全市政法系统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许因为惯性使然,政法委书记确实是说要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但是,十九大之后,这个提法已经变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这样的报道也是不合格的。

1.2 事实性错误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线。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每条新闻的“5W”都是真实准确的,新闻五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错误就意味着新闻的事实性错误[1]。

某县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多个议题,由于时间关系,议程上的最后两个议题并没有研究,但是,县电视台记者按照议程表报道说研究了,给县委的工作造成了被动。

1.3 常识性错误

某市电视台记者因报道需要采访了一名镇党委副书记,报道中却将这名镇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写成了“镇党组副书记”。这就是因为记者缺乏常识,不了解“党委”和“党组”的含义造成的。镇党委虽然是党的基层组织,但它是一级党组织的委员会,而“党组”却不是一级党委,只是上级党的委员会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构,因此不可能有“镇党组”的说法。

2017 年,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到某市调研,市电视台记者报道时将陈士渠的身份写成了“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解放军上将”,这个张冠李戴的错误让人哭笑不得。但凡记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和我国的组织机构规格和级别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就不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陈士榘”与“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混为一谈,也不会认为大军区级的解放军上将会担任一个副局级(相当于副师级)的职务。

1.4 表述性错误

有些报道,新闻各要素都没有问题,但是在行文的过程当中,有些却存在逻辑混乱、语法错误、错别字(包括读错)等问题,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表述性错误。

某县电视台在报道本县重视项目建设工作时这样说:“仅5 个月,就投入资金近2 亿余元”。“近2 亿元”和“2 亿余元”是两个概念,不可能同时并列。其实,如果确实不能确定到底是“近”还是“余”,可以表述为“约2 亿元”,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与纸媒相比,语音错误是广播电视媒体所独有的错误风险点。所谓语音错误,就是我们常说的“读错别字”。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读地名的时候发生。2018 年5 月,安徽亳州举行了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央视在报道时将“亳(bó)州”读成了“毫(háo)州”,让亳州人感觉“很受伤”。笔者所在的湖南郴(chēn)州,也曾经被央视播音员读成“彬(bīn)州”。

1.5 技术性错误

一条电视新闻是经过采访、拍摄、写作、编辑、配音、制作等多个环节密切配合完成,通过画面、声音、文字、图表等多元素完美呈现的“作品”,如果在各环节中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诸如画面偏色、声音失真、声话不配、画面夹帧等问题,都可以归于技术性错误一类。

某县县委书记非常重视园区建设,连续2 个月到县工业园区调研,当第二次调研的报道在县电视台播出时,县委书记发现画面居然是第一次调研时的镜头。

10 年前,某市电视台新闻节目还是磁带播出。有一次,由于各种原因20 多分钟的《新闻联播》节目居然分成4 本磁带播出,最后一本磁带迟到30秒送到播出机房,造成第三本磁带播出以后只好插播了30 秒风光片,导致观众在新闻节目中看到了与节目毫不相干的画面,让人莫名其妙。

1.6 播出性错误

有时候,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审各环节都没有问题,按理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吧?其实不然,还有可能在播出环节出现问题,造成播出性错误。

某县电视台播出有新任县委书记出席活动的新闻,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审完片确认没有问题后,放心回家吃饭。没想到节目播出时播放的居然是四个月前的这一天的节目,头条是前任县委书记的新闻。县纪委当晚派出调查组进驻电视台,问的第一句话是“谁指使你干的?”虽然后来查明是节目制作人员在上载节目时误传节目所致,但影响已无法挽回,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问责。

2 造成错误的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报道中的常见错误,可以发现,除了技术性错误和播出性错误,其他四类错误其本质是新闻真实性错误,之所以这样分类只是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由此可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永远是我们新闻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新闻真实是我们新闻报道工作的难中之难。

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将近30 年,深感市县电视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与央视、卫视相比,市县电视台不独在规格、规模、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去甚远,更主要的是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差距巨大,导致市县台节目质量普遍不高。归根结底,所有问题和错误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的原因造成的。那么,造成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报道常见错误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呢?

2.1 采编人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分析时政报道“政治性错误”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采编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所致。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了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传递党的声音。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熟悉掌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什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并且要随时掌握最新动态。比如“打黑除恶”,这是以前一贯的提法,现在党中央提出“扫黑除恶”,一字之变,体现的是党中央扫除黑恶势力的态度、力度、范围和目标与之前相比更坚决更彻底。地方媒体在宣传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容不得丝毫马虎。再比如“清”“亲”新型政商关系一例,县委书记是完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说的,但是由于记者不了解习总书记对新型政商关系的最新定位,还以为是县委书记说错了,擅自将“清”“亲”改成“亲近”,导致的后果就可能是:观众会认为这个县委书记不讲政治,没有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难怪县委书记会大发雷霆。

市县电视台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并非个别地方才有,相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重视不够,很多人认为理论是虚的,学了也没什么用。二是学习不多,很多地方电视台重视学业务却不重视学理论,采编播人员自己主动学习理论的就更少。三是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很多人视为畏途。

2.2 记者采访不实

采访不实是造成报道事实性错误的主要原因。记者的职责是报道事实——真实准确的事实,“新闻五要素”容不得半点错误。采访是弄清事实的唯一途径,也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关。它要求记者通过采访将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一一了解清楚。所谓采访不实,就是或因为记者缺席新闻现场,或因为记者未采访新闻当事人和目击者,或因为消息来源本身就有问题等多种原因,造成“新闻五要素”出现错误。这种现象在地方电视台并不少见。

2.3 采编播人员能力素质欠缺

出现常识性错误和表述性错误,与采编播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业务能力欠缺密切相关。有人说,记者是“杂家”,应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既能说又会写。很遗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从业人员的现状与应该具备的要求差距很大。笔者所在的电视台每年都有新人进入,他们当中,知识贫乏者有之,写文章文理不通者有之,甚至错别字连篇者也有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迅速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人却少之又少。

2.4 “把关人”的把关能力有待提高

“三审制”是我国新闻媒体为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和节目质量优质而采取的一种基本编审制度。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编辑初审、制片人复审、台长终审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标准流程,他们既是新闻节目的审核者,也是新闻节目的“把关人”。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把关人”能力水平有限是一个重要原因。编辑、制片人、台长,每一次审核都是对节目质量的检查和把关,编辑、制片人要能够发现记者稿件中的事实性错误、常识性错误和表述性错误,并在各自的关口把错误消除,这样,台长才能在终审时集中精力把好导向关,防止出现政治性错误。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把关人”能力有限没有发现错误,或者由于“三审制”落实不到位,导致问题节目突破层层“关卡”得以播出。

3 如何避免报道错误

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如何避免出现错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时政报道节目生产、播出流程的所有环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事业责任心、精湛的新闻业务技能、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步调一致、通力协作才能完成。

3.1 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是党的政治工作[2]。要做好政治工作就必须要有相当的政治理论水平。因此,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那么,学什么?怎么学?

首先,要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3]一个新闻媒体,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报道、采写什么样的稿件,是由其秉持的新闻观所决定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的媒体是党的媒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新闻观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因此,在新闻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其次,要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我国所有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怎么学?无他,“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只有学懂弄通,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实。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并对有些篇章进行反复研读后,感觉获益良多,对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深化改革、如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也要求我们的采编人员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大家对以前比较发怵的主题报道的把握有了明显的进步。《郴州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了《深化改革破浪行》《脱贫攻坚沤江行》《生态郴州湿地行》《绿色“森”呼吸》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郴州新闻联播》记者采写的消息《“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和系列报道《李世栋扶贫记》,连续两年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3.2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电视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所以,业务学习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但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已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业务了。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聘用员工成为电视媒体采编业务一线主力军的地方电视台,申报职称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可以想见,以后地方电视台不仅没有高级记者、主任记者,恐怕连记者和助理记者也寥寥无几了。

很多地方电视台对采编播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还是很重视的,但是能够长久坚持并取得实效的却不多。为了增强业务学习的针对性,郴州广播电视台的做法是:按照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在各栏目各部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全台集中培训,由外请专家、业务能手、台宣传口领导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交流学习。今年以来已经举行了专家讲座、获奖作品观摩、优秀VCR 作品赏析、媒体新技术培训等活动,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3.3 提升综合素养,增强把关能力,切实担负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圣职责

与纸媒相比,电视新闻节目的审核把关风险点更多:不仅要把导向,而且要察细节;不仅要看单条,而且要看整体;不仅要听声音,而且要看画面。所有这些风险点如果都交由终审人员来把关,出错的概率无疑会大大增加。所以,切实发挥“三审制”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在责任编辑一审这一关,要审核稿件的真实性,审核稿件字词句和基本语义,确保事实真实准确,文字通顺流畅,审核画面的质量、剪接的逻辑、同期声的质量、字幕和人物身份字幕,提出节目编排初步意见。在制片人二审这一关,要对一审内容进行复审确认,把握节目整体编排结构和舆论导向。在台领导终审这一关,则主要是对节目舆论导向的把握,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了。这样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才更有利于消除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确保媒体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有一次,笔者在审看新闻节目时,看到一条分管宗教工作的副市长出席天主堂开堂庆典的消息,于是问记者是谁通知他去采访的,记者说是天主堂的人打电话说他们有一个活动,市领导会参加,于是就去了。我让制片人把这条稿子撤下来,记者问为什么?分管宗教工作的副市长出席天主堂开堂典礼,这是他的工作,但是,在一个地方的新闻舆论主流平台上播出这样的新闻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播出什么、不播出什么,其实是隐含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导向在里面的。我让记者打电话给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不要报道。

中宣部在2011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编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稿件编审和采编流程,强化终审责任……完善稿件终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提高稿件终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把握舆论导向。”终审人员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强烈责任意识,还要有守住“关卡”所需的“十八般武艺”。因此,作为一个“把关人”,必须要夯实理论根基,提高政治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全方位提升履职尽责的综合素养。要求不可谓不高,但职责使命在身,“虽九死其犹未悔!”

猜你喜欢
时政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你做“时政”,我来“配”
你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不犯同样错误
一次“错误”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