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森林资源管护成效影响因素探析

2019-11-29 15:58侯黎梦
绿色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专职管护森林资源

侯黎梦

(宜昌市兴山县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办公室,湖北 兴山 443700)

1 引言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资源管护是天保工程实施的最基本的手段。

兴山县国土面积34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12万亩,森林面积2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32%。因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海拔高差大,与之相适应的森林物种十分丰富,木本植物达千种以上,其中不乏被誉为“活化石”的珍贵树种如银杏、珙桐、杜仲、青钱柳、水青树等,被中外植物学家誉为“天然树木园”。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两个林带。海拔5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代表树种以樟科、壳斗科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海拔500~1300 m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代表树种以马尾松、杉木、栎类等为主;海拔1300 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带,代表树种以巴山松、华山松、槲栎、桦木为主。

兴山县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已持续开展19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维持长久管护取得更好成效,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是一个重要课题,对影响森林资源管护成效的因素的掌握和控制也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全县森林资源管理呈现出面积广、人员少、任务重等多种特点,森林资源管护成效直接决定了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持和后期依托森林资源的项目发展。

经过几年来对全县国有林场和站场管护情况的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的归纳,从森林资源管护体系、管护制度再到管护工作具体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森林资源管护成效的因素归纳提炼,为后续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因素

2.1.1 组织领导

组织和相关领导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布局部署,对全县森林资源管护成效呈正相关线性的因果导向关系。兴山县“生态立县”的战略方针,对各乡镇“为官一任,绿化一方”的要求,各级领导的重视等都在取得的管护成效中起主导性作用。

2.1.2 管护制度

管护制度是开展森林资源管护的行动指南,管护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决定了对全县森林资源管护指导全面与否,也直接决定了管护细节完善与否和管护工作到位与否。组织实施和按制度落实与否是管护成效好坏的关键。

2.1.3 管护人员的管护意识和知识储备

潜在的意识是一个人在遇到某件事情时下意识的第一反应的体现。对于管护人员而言,时刻将森林资源管护置于心中,久而久之,在与人交谈和看见某事项时能敏感的发现森林资源威胁苗头,激发潜在的森林资源管护意识。管护人员的管护意识是管护主体在生活和工作中对管护成效形成最直接影响的因子。管护人员的户外紧急事件处理知识储备、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知识储备、管护知识储备等专业知识,直接决定了巡护过程中的事物判断正确与否。管护人员的知识储备直接对管护成效记载正确与否起决定性作用。

2.2 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

2.2.1 管护模式单一,配套工程建设缺失

现有8站2场的管护模式全为单一的人力巡护,人力巡护的优点是能切实的到达巡护地点详细直观的记录巡护区信息,同样人力巡护的缺点也极为凸显,首先不具备巡护连续性和延伸性,巡护的连续性和延展性是指在巡护事项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巡护过程。人力对某地巡护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将非实际巡护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不能对某项特征事物(如松材线虫)进行辨别,提前预警将疫情消灭在大爆发之前。其次受主观认知因素影响,不能客观的符合管护工作要求。人力巡护对巡护过程中所需的动物植物知识依赖于巡护人员主观知识储备。而兴山县在配套的管护工程建设上极度缺乏。此处配套的管护工程建设单指科技和自动化层面的系统设施建设。

2.2.2 专职不专,管护任务重

专职不专主要表现在工作职能不专一和管护知识不专上。各站场专职管护人员在履行管护职责的同时,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站场安排的其他工作如食用菌产业、核桃产业、退耕还林和其它项目建设上面,导致专职管护人员身兼多职,每月22天的硬性巡护要求很难达标,巡护日志记录的真实性和祥实性都有待考究[2]。同时现有专职管护人员多为林业改革安置人员,多数缺乏科学的林业管护知识,也未经过系统的森林管护技能培训 。现8站2场共有专职管护人员55名,站(场)均专职管护人数不足6人,10个辖区管护面积312万亩,管护任务十分之重。

2.2.3 管护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

县内各站场管护人员多为林业改革安置人员,改制后在心理层面与其他在编人员存在落差,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除极少数真的热爱森林热爱自然外,大部分管护人员只是将管护工作当成例行公事或将森林管护作为获得酬劳的头衔,从根本上未能从自我意识层面建立起对森林和资源的重视,在管护工作中,不能做到人到心到,处事大而化之敷衍了事[1]。

3 管护对策建议

3.1 向科技要效率,多种管护模式相互配合

针对传统的人力管护模式不具备管护连续性和延伸性和依赖主观行为人知识储备缺点,引入和采用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天眼系统,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布点,将人力不能及时巡护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对某项特征事物(如松材线虫)进行辨别,提前预警将疫情消灭在大爆发之前。接收前端红外光谱监测设备对造成火灾的火焰特定的光谱进行探测识别并回传的报警信息[3];引入定位烟雾报警系统,对人员活动频繁的森林资源片区进行布点监控,在森林火灾未形成火势的第一时间报警,将火灾扼杀在火苗阶段。运用科技和自动化系统从时效性和空间延展性上弥补人力管护在管护连续性和延伸性上的缺点。同时两种管护模式相互配合,大幅度提高管护效率和管护精度[1]。

3.2 向制度要保障,保证专人专岗

针对专职不专问题,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让制度成为专人专岗的保障。

(1)将管护责任制落实到管护人管护片区,将责任压实压细。

(2)将进山巡护和驻村巡护常态化,延续北斗巡航手机的使用,记录每日管护痕迹。

(3)完善下乡津贴和手机续费制度,从财务层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细化站内责任划分,明确专人专事。

(5)定期邀请专业学者或森林管护前辈开展森林管护讲座,从管护技能、户外安全、病虫害识别等方面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为更好地开展森林管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3.3 向法律要约束,严厉打击破坏行为

在森林的管护工作中配置专门人员对森林资源的管护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跟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督管理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禁止任何人对森林资源进行不法行为,坚决抵制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发现的不法行为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处理。同时在立法层面完善和细化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在执法执纪层面严格纪律,依法办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杜绝一切说情和打招呼行为。对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格追责。在普法宣传层面定期宣传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打击力度与政策,让群众能够知道破坏森林资源的严重后果[4]。

3.4 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外包管护工作,保证管护队伍专业化

对管护工作以整体或分散的形式外包,整体外包即经过招投标形式将全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管护公司,分散外包即经过招投标形式按区域将全县资源管护工作外包给多个专业管护主体。执行严格的合同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将管护资金统筹使用。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加强管护监督,提高管护效率。

4 结语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天然林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森林资源管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坚信只要做到坚持组织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森林资源管护成效就会越来越显著。

猜你喜欢
专职管护森林资源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疼痛专职护士综合评定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研究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淬炼铁血丹心 践行使命担当——天津港集团公司企业专职消防队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