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剑光
(广东省江门市河排林场,广东 江门 529431)
森林所拥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远超过其自身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张所导致的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生态环境快速恶化,进而使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土地等生产能力降低,沙漠化更加严重,这些都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人类也开始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差异,通常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或者再分出一种兼具两种功能的两用林。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的价值,我国在森林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资金,对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生态公益林,是指具有重要作用的特种用途林和重点防护林,尤其在生态状况极为脆弱的状况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1]。生态公益林不仅发挥着森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而且担负着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污染防治、气候调节、绿化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等多种重要功能,为维持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我国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主要是为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建设的公益事业,是一项服务于全民和全社会的绿色生态事业。目前无法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来提供所需的生态产品,因此,当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公益林的特点、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评价以及生态公益林的质量提升问题等研究领域[2]。
国家林业局在2003年颁布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将生态公益林按照特种用途林和防护林的范畴分为了13个亚类。其中,7种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母树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林和革命纪念林以及自然保护区林;6种防护林包括护路林、护岸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3]。
生态公益林的特点有:公共物品特征、外部性特征、无市场价格和价值、属于社会资本。具体来讲,生态公益林的公共物品特征主要是指供给的普遍性,其向额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也就是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特征,在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态产品,被社会中的其他人无偿共享,从而产生外部性,在地域性方面具有广阔性,经营者无法阻止他人受益,也不能调节他人的受益程度;生态公益林属于公共物品,不能进行市场交换,从而没有价格和市场价值,因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无法计量,无法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同;生态公益林不仅发挥着经济效益,而且发挥着公益效益,并属于全社会,无法固定为某一部分人使用,也就成为了社会资本[4]。
生态公益林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其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其生态效益对人类或自然的贡献能力。因此,显而易见地,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越高,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贡献越大,并非只是林分蓄积量的问题,还包括生态公益林的林分组成、林分质量、群落演替以及空间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着生态公益林的质量。
我国在森林资源的管理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及时开展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评价研究势在必行,要提高生态公益林在质量管理工作比重,提高森林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国家林业部门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5]。具体提出了林分郁闭度、群落层次、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林带宽度、枯落物层、林带完整度、林带宽度、林带结构等评价指标,科学的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化,成为全国各地开展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生态公益林存在很多差异,进行质量评价,可以体现林分在改造、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对生态公益林的定量研究较少,总体不够完善。赵惠勋等[6]在“森林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一文中,建立了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是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明确了相关指标的概念与分值,但并无具体指标的权重量化。沈发兴等[7]在“基于GIS技术等县级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论文中,构建了县级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评价方法,从动态化、科学化和可视化三方面现实了科学管理,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县级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典范。廖小英在“福建三明市区生态公益林质量分析”一文中指出,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评价体系,应采用结构指标、生态经济指标和稳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从区域水平上对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进行定量研究。
生态公益林的质量提升,应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着手,加强宣传并建立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从而提升林分质量。
对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开发,应采取严格的禁伐措施,做到保护、培育以及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对于国家已经划定的生态公益林要做好封禁工作,严禁任何个人和单位以各种名义违规进行的砍伐,从根本上解决森林面积减小的现象,做到生态公益林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经营工作。生态公益林可以作为科研教学基地、种源基地、物种资源库以及森林种养综合产业基地等,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活跃林区经济,加之政府的经济补偿,可以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收入,从而使其更加愿意可持续的进行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责任明晰。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宣传工作,建立保障体系,防治乱砍滥伐,加强森林消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力度,利用媒体宣传来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坚持用科技手段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的方针,加强周边地区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合作关系,建立并完善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体系,最终确保落到实处。
生态公益林的质量提升工作中,重点要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具体要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开展不同类型林分的综合管理,对于过密和过疏的林分进行改造,调整密度,适时补种,加强病虫害的检测工作,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抚育为辅,因地制宜的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综合功能,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益。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公益林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定要做好保护管理意识方面的工作,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合理地开发、分类及管护,从根本上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效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