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电视台 伊春153000)
[关键字] 新闻要素;宣传价值;信息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报道已成为现代报纸的主角。加大报纸的信息量,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是现在的办报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遂人愿的是读者却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的报纸没什么新闻”。
在报纸努力加强自己信息量的同时,读者怎么还感到没有新闻可读,没有信息可取呢?那就是我们的报道方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将信息给淹没了,这一问题应是当前新闻实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信息理论对现代新闻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信息观念的确立,通过信息量的度量来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其实,信息与新闻,就它们的根本特性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新闻是信息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的一些新闻理论书籍在谈到古代新闻活动时,把烽火信号、人们的口头传播这样一些最简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归入到了古代新闻传播之中,可见在他们的观念里,信息与新闻就信息传播这个特性来说是统一的。
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中给新闻价值的定义是: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他确定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新的信息则是这三个要素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新闻界纠缠于新闻价值最本质的特征。实际上,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就是信息价值的判定标准,传播媒介要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就必须善于捕捉对人们更有用、更有效、更可靠的信息。传播新闻价值的要素,无一不包含了信息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价值的大小就是新闻信息量的大小,新闻价值与新闻信息量成正比。
由此,我们在新闻实践中所要确立的信息观念,就是以信息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光是加强纯粹信息的发布量,而是从信息的角度入手来取舍材料、确定重点,真正把信息作为一种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
我们的报纸加大信息量所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多发短稿,增加版面上稿件的数量,有的报纸还规定第一版必须发20条以上的稿件。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息挂念的产物。信息量在稿件中的蕴含是不均匀的,一条新闻可能蕴含多条信息,也可能一条信息都没有。因此稿件数量的多寡与信息量可能比四五条短稿所发布的信息量还大。稿件信息发布的数量多少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信息量大小这一实质内容。
我们所应尝试的方法是在每一篇稿件中划分信息单元,在每一版上规定最低信息单元发布数量,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加大报纸的信息量,而同时又可剔除那些没有蕴含多少信息的稿件。
在每年的“两会”期间,省内各主要媒体都有摘发《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任务,报纸传统的做法是拿出两个版面灌满,这样尽管全面,但很难让读者“一搭眼”就从中“捞出干货”,特别是对上年工作总结部分,很容易与事先已做过的各系统、行业的成就报道重复。今年,本报就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改革,以“说过的话走过的路”这一题目为统领,把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们主要工作制定的任务指标提炼出来,与今年的总结性数字相对应,在简单明了中解决了重要问题。这一探索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好评。
当然,信息标准并不是我们衡量新闻报道的唯一尺度,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宣传价值、舆论性、指导性,这也确定是我们新闻报道中所必须遵循的。但是从表面上看,宣传价值的遵循似乎与信息尺度产生一定的矛盾,广大读者所抱怨的也就是有的经济类报纸宣传报道太多,没有多少价值,使报纸没有什么看头。
笔者汇总了一些新闻学者所列举的当前经济报道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单向地、笼统的灌输政策,宣传政策;二是单穿报道成就,重视计划完成如何,不重视信息含量大小;三是经验报道太多,且以树典型、表扬好人好事为目的;四是不讲背景、不作分析,缺乏知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这几点可以说都是指向当前经济类报纸报道的要害。它们的毛病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信息观念的缺乏,不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对读者的服务型、指导性。读者从这些报道中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对这些报道的认同程度当然就很低了。
信息观念的建立,就目前的新闻界来说,还是一个大课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改善新闻报道现状的钥匙,提供了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