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平面是相机光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焦面的热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对相机总体质量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可见近红外相机谱段数多达9个,为了实现大幅宽又需要多片探测器拼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通道分光、多谱带成像、探测器拼接、电路板安装、探测器散热等功能,其焦平面设计难度可见一斑。经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综合考虑多谱段需求和光学设计难度,相机最终采用双通道焦面成像形式。相机光学系统在焦面处通过分光镜分光,形成两个成像通道,两个通道分别采用五色和四色探测器成像。双通道多谱段高集成焦平面技术确保获取更多的地面景物元素,一台相机可获取以往两台相机才能获取的景物信息,提高了单台相机的利用率,节省了载荷成本。
近年来,自主可控的呼声越来越高,5米光学卫星可见近红外相机四色焦面通道探测器,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国产多光谱四色TDICCD。四色TDICCD的设计研发和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探测器流片工艺空间适应性和可靠性问题、探测器性能指标及接口的符合性问题,探测器多光谱滤光片的设计加工及考核验证、探测器的封装对准以及探测器的拼接配准等。研发团队经过联合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具有电荷连续转移和抗弥散功能的四色TDICCD,通过比对测试,所有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进口器件。在克服所有研制困难的同时,研发团队还编制了探测器相关的多项标准规范,如探测器封装检验标准、滤光片设计标准、滤光片环境考核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标志着508所在探测器自主研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四色TDICCD成功国产化研制,打破了国外对核心器件的封锁,解决了型号急需,现已在多个航天型号中得到应用,提升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
多通道成像可有效地利用光学系统的线视场范围,降低光学设计难度,但同时也带来了通道间的配准问题。如何实现四色、五色通道间两个焦面所成的像在空间上完全对准,是可见近红外相机面临的又一项难题。研发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可见近红外相机的微位移监测调整系统,系统可实现配准方向5微米的微调,并对三维移动量进行微米级监测,实现了两个焦面所成图像融合之后的清晰,保证了相机后续多谱带图像融合的精度,也为其他型号多通道相机的设计研发奠定基础。
该可见近红外相机采用离轴光学系统,重近300千克,最长尺寸近1.5米,因发射段力学环境恶劣、在轨外热流变化复杂,因此对结构稳定性要求高。相机采用框架式一体结构加阻尼隔振技术,优化结构布局,精密控温设计,保证了相机在经历装调、运输及发射后的结构刚度和光学系统稳定性,确保在轨图像质量。
由于采用双通道9谱段成像,相机焦面电路规模庞大,从探测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达100多路。为了减少模拟信号的长线传输,电路设计上将信号的模拟至数字的转换部分前移,形成前置的焦面电路。处理完的数字信号再经线缆传输至视频处理器,这种电路设计方式大大减小了成像电路的规模,极大降低了系统的功耗,节省了整星资源。同时由于内部数据采用高速串行接口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