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周立广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教育”下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分析了高职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及形成原因,提出高职院校应在网络环境下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采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预防效果,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高职生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125-02
高职生作为大学教育的对象之一,与本科生相比,他们在学历层次、就业去向、社会交往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高职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大多数高职生认为自己是高考失败者,在社会对高职生的偏见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自卑感,内心深处总有入错门、前途渺茫的感觉。当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临近毕业在应聘、就业方面受挫时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可能损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其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如果能够对高职生心理危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就能够帮助高职生走出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互联网技术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教育”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立体教学环境
现在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以传统课堂为主,心理课程容量大,时间安排有限,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封闭,课堂仍停留在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学生需要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不断地提升其心理调节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传统教育与学生需求的不适应。目前基于网络技术的APP、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新风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引入网络技术,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学生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需要的APP软件,这些APP软件包括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图片编辑软件、视频软件等。教师在课堂讲授理论后,书本教材与APP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制作微课,比如用“抖音”可以自行制作视频,微课的主角可以是学生本人,也可以是他周围的人,他们对知识理解较深刻或自己有独到的见解,把相关内容加工为视频,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同年龄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同伴互助。很多教材附有二维码,二维码和网络知识相链接,利用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拓展相关知识,可以链接课后作业和检测,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推荐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慕课,慕课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学生可以在线学习优秀教师的讲课,与其他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面对心理危机”,实现了资源共享、课堂教育地域延伸化、上课时间自由化、学习自主化、良好的交互性。
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技能,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将研究、启发、探索、讨论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创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立体教学环境。
二、多渠道打造心理危机宣传平台
高职院校应注重心理危机的宣传和防范,突破传统渠道的宣传形式,传统的宣传一般以报刊、宣传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宣传的范围和效果是有限的。现在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QQ、微信、微博已逐渐成为传播的主要方式,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对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心理健康APP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让学生遇到问题知道如何自我评定、自我调节或向他人求助、保持好状态。例如,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优化微信公众号,首先教师结合公众号的优势,编辑“小而全”“碎片化”的模块,模块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利用微信自动回复功能精选关键词和恰当的回复内容,实现“自动回复即搜索”的功能,学生在程序的引导下,自主查询资料解决问题。其次,推广微信公众号,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推荐心理危机干预公众号,如“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平台”“心理干预中心”“春风心理应激干预”等公众号,开阔学生视野,直接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对话,提升应激能力。
三、推广电子阅读疗法,有效干预心理危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了高职生日常使用率最高的日用品之一,智能手机上都增加了掌上阅读功能,足不出户就能阅读万卷书。阅读疗法也称图书疗法,是通过阅读图书或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疗法。在《韦氏心国际英语词典》中解释为: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疗法,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电子阅读疗法就是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来访者阅读电子书籍或信息资料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有的来访者自我防御机制很强,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或不敢直面揭开心理的创伤,阅读疗法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辅助治疗。通过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来访者的心理和书中相关的内容会产生共鸣,会让他们改变对事物的消极看法,缓解心理压力,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克服心理危机的干扰。电子阅读疗法实际上是调动图书馆的电子“心理医生”来帮助来访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还可以缓解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足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设有电子阅览室,购买了大量的电子类图书和资料供学生免费下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和图书馆联合起来,设置一个栏目,精选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供高职生选择阅读,满足学生有问题在书中找答案的心理需要,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书海中浪费时间,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和教育的效率。
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水平与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师资队伍信息化技术水平建设刻不容缓。首先,院领导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比如电脑设备中心、图书馆、心理咨询中心等,由心理健康教研室牵头,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的网络技术培训,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其次,心理健康教师要明确“互联网+教育”的意义,主動学习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掌握互联网的教学技能和咨询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与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五、构建心理危机预警大数据库,完善预警系统
国务院2015年8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用大数据进行说话、用大数据明确决策、用大数据科学管理、用大数据不断创新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将大数据引入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高职生在校生活有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可以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目前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估内容中。在大数据“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但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数据主要依靠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筛查、心理咨询中心到访的记录情况、班级心理委员观察汇报等方式收集。从数量上看,数据来源相对较少;从质量上看,受到学生本人对问题的美化和收集资料人的主观意识干扰,不能如实反映问题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心理发展是动态的,会随环境的改变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有所变化,特别是一些隐性的问题在特定的应激环境中才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对数据动态化管理,不能对学生在校的各项数据进行跟踪记录,那么可能会忽视预警信号,错误诊断问题的成因、趋向。
高职院校可以把大数据技术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通过对高职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消费状况、网络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散布在各管理部门,学校应首先建立大数据采集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校医院、总务处、财务处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如教务处有学生补考情况、选修课情况;学工处有家庭背景资料、社会实践、考勤、处分等情况;心理咨询中心有新生入学测试、来访记录、临床量表情况;总务处有学生校园网使用、宿舍管理情况;财务处有学费缴纳、助学贷款情况等。大数据工作理念打破各个部门管理体制相对封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任何行为都有前兆,有前因后果,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握大数据后面的规律,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大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需要组建一支既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又懂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性队伍,把大数据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应用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域中去,提升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互联网+教育”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方式,不仅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新途径,还能增加时效性。网络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高职生提供多元性、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谢新,刘晓.“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现代信息技术,2017(1)
[2]关远征.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科教导训,2018(8)
[3]张晶露.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6)
[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5]宋凤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社会支持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20161B052)
【作者简介】王丽华(1976— ),女,广西灌阳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立广(1974— ),男,广东南海人,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