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吴钰 钟敬强 曾一帆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创造新的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动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教育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世界湾区建设、未来大学发展提供新路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源、制度和理念三个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亟待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打好基础,推动高等教育集群融合发展,实现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升级。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0-0033-02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是成名已久的世界三大湾区,它们不仅是所在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也是带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粤港澳大湾区,被称为世界第四大湾区,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它的形成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建设经验。
(一)有利于创造新的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动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推进科技水平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借助于港澳高等教育国际化、成熟化、体系化的优势,有利于探索一揽子具有湾区特色、适应湾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是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高等教育集群有助于粤港澳三地年轻人加强联系,培养默契,产生共识,唤起同为炎黄血脉的身份,互助团结,增强爱国之情。
(二)有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之所以能享誉全球,是因为它们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群,而且又都具有与之相伴相生、连接紧密的高等教育集群。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情况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是一座沟通未来、跨区域经济、社会合作和发展的桥梁。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观指出:“生产力包括科学”,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而对于科技、科学的传播与发展,教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连接两种政体、不同体制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的案例,在全球都是十分罕见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将会承载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三)为世界湾区建设、未来大学发展提供新路径
广东,这个GDP全国第一的大省,高等教育情况却有待改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失衡,一直是广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建设,有助于广东不断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的矛盾,迅速补齐短板,实现广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不单单对于广东而言,国家对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对于引领世界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有着更高的期待,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探索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冒尖的大城市集群,提供新的可能路径,造福人类社会。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底蕴。据统计[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超过了旧金山湾区;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粤港澳三地高校林立,底蕴深厚。据资料显示[2],2016年广东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47所,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60个学科总共十三所高校进入全球排名前1%;香港多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00强、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已经在合作办学上有了多种形式,例如在跨境研学合作与远程教育、相互招生等。据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许长青教授指出[3],目前粤港澳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彼此之间提供的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支持和培训项目等服务,相互招生、学术交流、师资共享以及合作成立办学机构或科学研究机构等。
然而,由于合作深度、广度、契合度不足等原因,当下粤港澳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是多虚有其表而无实;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规范性;零星合作,缺少指导;规模小,无创新。而造成这些局面具有众多的因素:一是历史原因。港澳回归祖国时间较短,三地居民受不同文化影响,交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二是政治原因。内地与港澳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制度层面存在了众多制约,给三地教育融合带来极大不便;三是地理原因。三地隔海相望,虽然来往方式丰富,但是海陆空运输各有局限;四是教育差距。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程度整体比广东高等教育程度发達,三地较大的教育水平差距、生源质量差距、教育设施差距,给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带来主观与客观层面的阻碍。
总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用十一个章节来全面详细地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加速粤港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加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航运、物流等的发展和投资便利化”等,粤港澳大湾区必将达到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世界超一流大湾区的水平。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挑战
首先,在资源层面存在差异。现阶段,粤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主要是浅层合作,相对于经济领域上的合作还相对薄弱。当然,教育和经济在属性上的差异性可能导致了合作的深度性,在大多数的时候,通过浅显的数据可以体现出来,教育的合作远不及经济合作,而且教育的合作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做到。因此,教育的合作也常常仅是纸上谈兵,被经济领域上合作取得的显著结果遮住其重要性与急迫性。再者,教育领域之间,竞争往往多于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虽然也会存在高校之间的联谊、合作,但最终常常都是以竞争的形式代替了所谓的交流。这类所谓的合作交流,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距离把大湾区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显然还有较大距离。
其次,在制度层面存在差异。港澳因曾经被殖民地统治过,其情况也较为特殊,“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也成为了该区域的治理模式。这给我国带来了很多机遇,促进了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却也产生了不少障碍。珠三角地区的各市之间缺乏教育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如此。虽然民间关于商业化的合作并不少见,政府高层也会有相关的会晤和交流,但一切都是停留在表面。
最后,在理念层面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也是三个层面中最难突破的瓶颈。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港澳两地的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理念。而内地的高校则又是另外一套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的差异和碰撞,也就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阻碍。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教育模式,需要大湾区教育不断地融合、相互读懂,而这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首先,在资源层面存在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需根据三地教育领域的特色,结合三地的教育方针,调整相关的合作策略,达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识。此前,高等教育的合作停留在表面上。现如今,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借助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自身的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联系紧密、协调有力的教育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支持湾区高校合作办学,鼓励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开放的平台。
其次,在制度方面存在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可通过课程的共建、科研项目的共建、实验室的共建等,形成粤港澳三地的共识,达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创。同时,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还需保持原有的共性和个性的平衡。
第三,在理念层面存在的差异,粤港澳三地应把目光放在国际教育上,通过引进国际教育人才,构建湾区教育创新的生态系统,发展国际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让在港澳的更多大学生认识、认同大湾区和国家建设成就,提升国家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目的是将其发展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因此,其教育发展必须要能够作为它的重要支撑。而这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倾斜,如增加港澳高校地区在广东省的招生指标,方便广东省的学生可以进入香港、澳门等高校就读。另外,还需拓展港澳地区与内地在学历上相互认可的层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资格的相互认证、认可,推动大湾区关于优质教师资源的互利共享。学校之间关于学术探究的同时,也可进行大湾区老师上课的调换,这不仅让广东省内学生享受港澳老师的新颖教育方式,也可让港澳两地学生接触内地老师的教育模式。政府同时还可以设置粤港澳大湾区的专项科研基金,为湾区的学术交流探究提供相应的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优良的环境有助于大湾区的教育融合发展,因此要有信心、有底气地大胆探索、摸寻如何形成大湾区高等教育模式。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和各高校都应该培养更宽的视野以及更大的格局,唯有在理念交融中,才會创造出属于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新模式与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辰.中国能有几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前景有多大[DB/OL].http: // www. sohu. com / a / 128484750 _ 117077, 2017-03-10.
[2]南方日报.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名单出炉41所高校、147个学科入选[J/OL].http://www.gd.gov.cn/gdywdt/bmdt/content/post_161638.html,2018-11-14.
[3]南沙新区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需求迫切专家建议组建湾区联合大学[J/OL].http://www.gznsnews.com/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1942,2018-11-06.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