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西供电段 山西 大同 037005)
(一)附属导线最小限界超过规定标准
按照《技规》规定,电力机车运行区段隧道建筑限界在高度4000mm范围内,最小应为2440mm;高度4000mm-4550mm范围内,最小建筑限界应为2400mm。经实际测量,宁武隧道下行左侧方向隧道壁上安装有上下部回流线和10KV贯通电缆,右侧安装有2条承力索铜电缆,回流线最小建筑限界2187mm,承力索铜电缆最小建筑限界2220mm,10kV贯通电缆最小建筑限界2307mm;陈家沟隧道下行左侧方向隧道壁上安装有上下部回流线,右侧安装有2条承力索电缆,回流线最小建筑限界1997mm,承力索铜电缆最小建筑限界2207mm。
(二)接触导高低于设计高度
按照宁岢线电气化改造设计标准,导线高度不应低于5700mm。经2018年初实际测量,宁武隧道位于宁武至陈家沟间,单线,中心里程6km220m,起止里程5km860m至6km580m,隧道长720m,隧道内共有定位点19处,最低导高为5526mm(S16#-S17#跨中);陈家沟隧道位于陈家沟至神池间,中心里程11km645m,起止里程11km393m至11km897m,隧道长504m,最低导高5473mm(S1#-S2#跨中)。
针对宁岢线两隧道接触网导高及附属物限界问题,作者深入现场测量数据,研究制定了整治方案,并多方协调,调动相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措施的具体实施。
(一)改进附属导线悬挂方式,增加附属物限界
经过研究结合实际经验,设备管理部门重新设计了隧道内设备的悬挂方式,将原有回流线更换为绝缘架空导线,取消隧道回流线、上下部承力索铜电缆、10KV贯通电缆原有固定角钢及钢卡,采用电缆卡箍直接固定在隧道壁上,贴近隧道壁,直接增加了附属导线的限界距离。2018年9月29日-10月13日设备单位利用集中修施工机会,集中人员力量,将两座隧道内回流线2680米全部更换为架空绝缘导线;同时,安装回流线卡箍245个,拆除回流线固定角钢200个,拆除承力索铜电缆支撑角钢962个,安装铜电缆卡箍980个,拆除10KV贯通电缆支撑角钢722个,安装电缆卡箍361个。隧道内既有附加导线悬挂方式全部改造,整治后附属物限界基本符合《技规》标准。
(二)降低轨面高度,间接提高接触线导高
考虑到隧道既有高度受限,隧道内接触线定位高度已没有提高的空间,设备管理部门与工务部门协调,采取对隧道内轨道进行换枕、落道等方式降低轨面的高度,增加接触线与轨面之间的距离,间接提高接触网导高。2018年9月29日-10月18日设备管理部门配合工务部门大修列车成段更换轨枕、落道、大机、小机捣固、不破底清筛共计20次,通过施工中跟进测量,施工后协调反馈、划定轨面标准线,两座隧道内接触网悬挂高度基本调整到技术指标范围内。
(一)整治后附加悬挂限界基本符合技术指标
通过整治,两座隧道内附加导线限界基本符合《技规》要求,且最小限界也明显改善。宁武隧道隧道壁附挂下部铜电缆最小限界2306mm,较整治前2220mm增加86mm;上部铜电缆最小限界2231mm,较整治前2151mm增加80mm;附挂双回流线最小限界2437mm,较整治前2187mm增加250mm;附挂10kV贯通线电缆最小限界2402mm,较整治前2307mm增加95mm;陈家沟隧道隧道壁附挂铜电缆最小限界2316mm,较整治前2207mm增加109mm;双回流线最小限界2334mm,较整治前1997mm增加337mm。两座隧道隧道壁附挂供电设备限界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宁岢线隧道整治后附挂供电设备限界情况表
(二)整治后导高基本符合技术指标
通过整治,两座隧道导高明显提升,宁武隧道所有定位导高均达到5700mm以上,陈家沟隧道定位高度也基本达到技术指标要求。经测量,陈家沟隧道最低导高5635mm,较整治前5473mm增加162mm;宁武隧道最低导高5710mm,较整治前5526mm增加184mm。
通过多次实践、测量,作者克服隧道内既有空间有限的困难,从改造附属导线悬挂方式以及降低轨面高度等思路出发,间接调整了附属供电设备限界距离、接触导线导高,解决了宁岢线自电气化改造以来日渐突显的限界问题,为确保隧道内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了经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