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鲜华,孙雪娜,向桂霖
(兰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甘肃 兰州73010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贯彻落实以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我国现阶段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发现,在经济管理类(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能力与实务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着“期望差”,即高校培养的经管类毕业生,其综合素质并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管理的创新,这种期望差有越来越大的趋向。会计作为经管类的热门专业,“期望差”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针对会计实务界展开问卷调查,深入探寻本科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着“期望差”?“期望差”是否会因用人单位的性质和所在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用人单位期望高校对专业学生加强哪些技能的培养?只有找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才可能对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乃至整个经管类本科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找到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方法与路径,进而最终达到“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被社会重用”[1]的目标。
全球商业环境已成为一个由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共同主导的崭新环境,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商业环境发展的典型特征。商业环境的变化使经管类实务常规工作所依赖的信息获取、加工与分析提炼、模型构建与算法实现,均需借助信息系统才能完成。这对经管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具备专业基本技能,而更多体现于复杂环境下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经济管理问题的环境认知、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2]此种变化继而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变革要求。
以经管类的热门专业会计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进程一直被实务界所诟病,[3]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着所谓的“期望差”,[4]且此种“期望差”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5]有学者发现,不同性质和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6]例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会重视毕业生在口头表达、写作、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中小企业则更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希望毕业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虽有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否已熟练掌握了包括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基础知识)仍是招聘会计人员时需要考量的因素,[7]但用人单位往往认为,会计毕业生尚需提升自身的通用技能。通用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指能够使某人从具有相似背景或经历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所需要的素质、特性与能力。[8]众多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期望差”之所以存在,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原因在于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欠缺将来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效能的通用技能。[9]此类技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10]团队协作精神、[11]口头表达/沟通能力、[12]领导力、[13]决策能力、[1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以及主观能动性。[16]因此,用人单位一般希望其录用的毕业生最好拥有相对丰富的实习或工作经历,[17]具有与用人单位企业文化相契合的个人品质与继续学习的潜能,并成为该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有学者强调指出的,“如果不想让计算机夺走会计毕业生们的工作,他们需要好好磨练的是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8]换句话说,由于计算机将取代绝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所以,用人单位会更加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通用技能。如果不能说通用技能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但起码可以说,它们同等重要。
因此,要彻底解决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的“期望差”问题,迫切需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助于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制订恰到好处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较好的培养模式,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9]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前,通过大量研读国内外文献,为问卷设计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在问卷设计中,尽可能地将前人研究成果都包含其中,并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提交经验丰富的同行们测试修正。最终确定的问卷包含10个问题:6个单选题(其中3个是关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4个多选题(按重要性递减排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问卷平台可进行在线统计和简要分析的特性,选择“问卷星”作为编辑、发布和回收问卷的网络平台。最后,对后台所形成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以及在未来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贯穿全文始终的关键词“期望差”和“通用技能”,在本文语境中均有特指:期望差指会计毕业生实际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期望之间存在着的差别。通用技能指不同于专业技能的、不局限于纯粹会计技术的、能够使毕业生成功胜任会计工作的可迁移能力或素质。
共计收回有效样卷441份,绝对样本规模达到了基本要求,且样本数与题项数之比大于8,使结果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同时,通过对问卷信度进行检测,Cronbachα系数为0.778,介于0.7~0.8之间,信度较好;从效度来看,问题选项所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且7个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9.243%(>50%),KMO值0.667(>大于0.6),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于0.4.因此,问题选项信息可有效提取,选项和因子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
问卷填答人所代表的用人单位,按照性质被分为9类(针对会计学科的特点,特别将银行和证券公司单独列出);同时,参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行业分为11类。此外,对填答人也做了必要的5类区分(见表1)。根据问卷平台的IP地理位置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本次调查共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保证了样本问卷的代表性。
表1 填答人所代表的用人单位性质、行业及自身职位状况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对样本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针对“总体来说,您认为单位里毕业不久的会计本科毕业生,符合各方的总体期望吗?”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填答人(55.33%)选择了“基本符合”,同时,有19.73%选择了“不太符合”,0.91%选择了“不符合”;与此相比,选择“还算符合”和“特别符合”的分别是22.68%和1.36%(见图1)。此外,针对问卷中另一个问题“在您所供职的单位,财会人员主要毕业于哪一类学校?”,选择“一般财经类高校”的比例高达65.76%,“985、211类院校”和“综合大学”各占13.61%和11.11%(见图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期望差”,但这种差距似乎并不如先行研究描述得那么显著。
图1 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的总体评价
图2 填答人所在用人单位财务人员毕业院校分布概况
这说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一般财经类大学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认可。当然,此种调整与改变似乎还不够。需要承认的是,“期望差”是用人单位需求与会计毕业生能力之间的客观存在。
将用人单位按照性质和所处行业进行分组后,各组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评价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见表2)。
表2 不同性质和行业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不过,若加以进一步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评价还是存在着细微的不同(见表3):外资企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认可程度最高,选择“特别符合”(33.33%)和“基本符合”(66.67%)的比例都达到了最高,但这可能跟样本数量不大有关。其次是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认为毕业生能力都在“基本符合”水准之上,这虽也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但更可能与其“严格的遴选标准”有关。同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了15%“不太符合”的选项,而私营企业(24.24%)、银行和证券公司(22.22%)、非上市国有企业(21.59%)选择了“不太符合”的比例都超过了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还有1.14%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和1.39%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不符合”选项。
表3 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的总体评价
与此类似,用人单位所处行业不同,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评价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见表4):忽略样本量过小的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评价最高,认为“特别符合”(2.44%)和“还算符合”(29.27%)的合计比例达到了最高,但认为“不大符合”的比例却也达到了24.3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不差,仅“还算符合”的比例就达到了30.56%.其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82%),以及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8.62%)选择“基本符合”的比例最高,但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认为“不符合”的比例也较高,1.47%的“IT、科研、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甚至选择了“不符合”。
表4 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的总体评价
对于用人单位如何看待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关系,结果显示:远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认为,两者同样重要(68.48%)。同时,仍然认为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有24.04%,还有7.48%认为非专业技能更重要。
如此多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同等重要,那么,用人单位眼中的两种技能各包含哪些内容?重要性又如何呢?从专业技能角度来看(见图4),在用人单位眼中,会计毕业生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与会计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管理知识(91.16%)和会计基础知识(89.12%),重要性依次递减的是经济学知识(67.35)、战略管理知识(57.37%)和数学知识(主要指统计学原理,51.25%)。
图3 用人单位如何看待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两类技能
图4 用人单位眼中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从通用技能角度来看(见图5),在用人单位眼中,会计毕业生最应该具备的通用技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1.84%)、继续学习的能力(88.66%),其次是人际交往的能力(81.86%)和团队精神(80.73%),最后是口头沟通与表达能力(79.37%)。可以看出,在用人单位看来,这些通用技能选项之间的重要性差别,不如专业技能的差别大,因此,都比较重要。
图5 用人单位眼中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通用技能
对于“对您来说,用人单位在选择会计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是以下哪些方面?”的问题,最多被选择的是“专业相关证书”(88.66%)和“竞赛及实习经历”(72.79%),远远高于考试分数/成绩绩点(43.08%),最后才是性别(36.28%)和政治面貌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26.3%)。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拥有专业证书和竞赛或实习经历,远比良好的成绩或分数更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图6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会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确存在着“期望差”,但差距并不算显著;不过,此种“期望差”确实因用人单位性质和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同时,在用人单位眼里,会计毕业生的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而且,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并不是会计毕业生的分数/绩点,而是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和参赛、实习的经历。
那么,用人单位期望高校加强会计毕业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呢?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会计专业技术能力(89.34%),其次为基本的文字和数据处理能力(81.18%),随后是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能力(78.91%),最后是抗压能力(71.66%)和人际交往的能力(69.16%)。此外,用人单位也十分清楚,有些通用技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但另一些可能更多来自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20]
图7 用人单位期望高校加强培养的方面
基于以上结论,至少可以认为,毕业生只掌握专业技能,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已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是,毕业生学习成绩背后的能力。那么,经管类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应对此种变化呢?
1.推进辅修制和学分制改革
社会商业环境、组织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引发了经管类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此类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变化。现阶段的经管类本科教育显然滞后于此种变化,导致学生普遍欠缺通用技能。若要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培养目标,高校还需推进辅修专业制度和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通过选修课来补充专业课程,多学科角度审视和理解自身专业,以确保专业培养拥有广泛的知识基础。
2.细分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
各利益相关方在经管类人才职业能力需求方面存在着认知上的不同,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因性质或所处行业不同而存在着细微差别。要顺应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高校需结合自身经济地域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与特色,在经管类人才培养市场上合理定位,为学生设计更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确定更适合的主导原则与侧重点。
3.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经管类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能保证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便成为合格的经管实务工作者,但要培养专业学生具备继续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高校需推动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小班化、混合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完善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对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
4.全面提升学生通用技能
用人单位在强调毕业生要较好掌握经管类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求毕业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等通用技能,且两种技能同等重要。因此,高校需在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还要继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体育和美育教学改革,开展校内外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毋庸讳言,以会计毕业生为代表的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的“期望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因此,欲使经管类毕业生掌握必需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情境,具备国际化视野、大质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并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环境认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等能力,[21]本研究还可以围绕如何才能有效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通用技能而展开。特别是,在目前很多高校引进了“洋职业证书”的背景下,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所带来的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通用技能进行培养。此外,在就业压力倒逼之下,该如何应对以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对课堂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的冲击,也需要经管教育界的同行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