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周刊的东北意识

2019-11-28 07:56:02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东北新生生活

蒋 蕾

(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新生》周刊是“生活”系列出版物中的一份特殊刊物。它无名有实,表面与邹韬奋无关,实际上却是《生活》周刊的替身。它不可或缺,上承《生活》周刊、下启《大众生活》周刊,是“生活”系列出版物链条中重要一环。探究《新生》周刊的东北意识,正是为了深入了解邹韬奋及所办“生活”系列刊物的东北意识。

一、《新生》周刊在“生活”系列出版物坐标里的位置

《新生》周刊由杜重远创办于1934年2月,1935年6月因“新生”事件主编杜重远被捕入狱而停刊,总共发刊72期。在邹韬奋创办的“生活”系列出版物中,《新生》周刊虽不是由韬奋主编,却是“生活”系列出版物“链条”中不能缺失的一环,对《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1.时间上的填充刊物

《新生》周刊在《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之间,与前者时差为2个月,与后者时差为5个月。1933年12月16日《生活》周刊宣布停刊,2个月后——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创刊。1935年6月22日《新生》周刊停刊,韬奋得知杜重远入狱,急匆匆地于8月从美国赶回来,于1935年11月16日创办《大众生活》周刊,距离《新生》周刊停刊5个月。

《新生》周刊对于“生活”系列出版物来说具有过渡性、填充性的作用,是其时间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形态上的演变刊物

《新生》周刊虽然在刊物形态上与《生活》周刊极为相似,但并未固守原状,在封面设计、时事摄影运用等方面有所发展。《生活》周刊的封面是素的、黑白的,类似报纸头版,封面刊登刊物名、期数、地址、出版时间以及“本期要目”,没有图片。而《新生》周刊在首页之前加了一个刊登图片的彩色封面,图片以时事摄影、风景摄影为主。后来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采取了与《新生》周刊相同的封面设计,把视觉冲击力强的时事图片放置在封面上,并因此形成“封面报道”。从刊物形态演变的角度上讲,《新生》周刊在封面设计方面突破了原有《生活》周刊的格局,对“生活”系列出版物贡献颇多。

3.思想上的继承刊物

在办刊思想上,《新生》周刊继承和延续了《生活》周刊进行的民族抗日救亡动员,特别是主编的东北人身份强化了对失地之痛的呐喊和唤醒民族意识的紧迫感。《新生》周刊接载了许多《生活》周刊上未载完的作品,如韬奋的《萍踪寄语》、靳以的《东北行》等,与《生活》周刊的连接关系十分明显。

因此,《新生》周刊是“生活”系列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系列出版物的延续、演变做出贡献。

二、韬奋与“东北问题”的关系

《新生》周刊的主编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逃出的杜重远。韬奋选择让东北爱国人士杜重远接办刊物,继续进行民族抗日救亡动员,这行为本身就是韬奋救亡思想和“东北意识”的典型表现。

“九一八事变”对于韬奋的人生有重大影响。从此,韬奋以《生活》周刊为言论阵地进行抗日救亡动员活动。梳理韬奋与“东北问题”的关系,看到以下现象:

1.“九一八”前关注东北问题

1931年7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生活》周刊持续关注事件发展并做连续报道,韬奋撰写言论《全民族的生死关头》,指出“万宝山及朝鲜排华惨案实为日本积极侵略中国的一部分表现,我们中国人欲保其民族的生存,不可仅视为一时一地的事情,当对日本有组织有计划的狠鸷野心,做彻底的认识。”[1]653

2.“九一八”后开展募捐活动

“九一八”之后,《生活》周刊大声疾呼,刊载《国难惨象画报》,组织全国性捐款。1932年3月26日刊出的《关于援助东北义勇军捐款之声明》中说:“自一月十四日至三月十七日止,共收壹万柒仟零参拾贰圆玖角贰分”,[2]168《生活》周刊总共为东北义勇军捐款1.7万元。

3.刊登大量“东北问题”报道与研究

《生活》周刊在“九一八”之后把报道重心转到东北问题上,每一期都有数篇文章是关涉东北的。关于东北问题的报道非常多,既有来自于国外的通讯如《东北问题与国际形势》(王光祈),也有关于沦陷区的报道《事变后东北的教育》、《东北行》(靳以)等。

4.《生活》周刊停刊与东北报道有关

关于《生活》周刊的停刊原因有多种说法,如认为韬奋与“福建事件”有关而导致《生活》周刊遭查禁。但从韬奋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来看,韬奋自述停刊原因是:“本刊自东北国难发生以来,愈痛于帝国主义的侵陵与军阀官僚的误国,悲怆愤慨,大声疾呼,希望能为垂危的中华民族唤起注意与努力,不料竟以此大招政府当局的疑忌,横加压迫,愈逼愈厉……”[3]1018

《生活》周刊停刊后,他请东北人杜重远办《新生》周刊,继续《生活》周刊的事业。

5.为“东北作家群”出版小说集

1936年,生活书店为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出版《东北作家近作集》。书中包括罗烽的《第七个坑》、舒群的《战地》、李辉英的《参事官下乡》、黑丁的《九月的沈阳》、穆木天的《江村之夜》、白朗的《沦落前后》、宇飞的《土龙山》和陈凝秋的《在路线上》等8部。“东北作家群”由此得名。

三、杜重远与韬奋的关系交往

《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比韬奋小2岁,逝世比韬奋早1年,二人兄弟相称,总共约有10余年交往。1931年7月,杜重远到上海与韬奋初次见面,韬奋称此次见面为“由神交而成莫逆”。1931年底,杜重远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游记称“韬奋吾兄”。杜重远与韬奋、与抗日救亡运动,关系都极为密切。1937年4月“七君子”出狱后在马相伯家相聚,合影照片中除“七君子”、马相伯外,只有杜重远一人。

韬奋为何选择杜重远来接办杂志?选择杜重远,就是选择了“东北问题”。《新生》周刊的东北意识,首先体现在主编杜重远的东北人身份上。杜重远有着多重身份:烧制“爱国瓷”的实业家,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代表,擅长写作的作家、记者等。

1.杜重远身份:东北救亡运动代表人物

杜重远是吉林省怀德县人,1917年公费留日。他既是实业家,也是东北救亡运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同时还是作家、新闻工作者,其身份核心是“抗日救亡”。

(1)实业家。杜重远1917年至1923年在日本留学,学习制瓷。1923年,开办砖厂。192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机械制陶公司——肇新窑业公司,生产瓷器。1930年,杜重远以肇新产品参加上海“全国国货展览会”,肇新瓷器被称为“爱国瓷”。1927年,杜重远成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1928年获得张学良投资。1932年8月,杜重远在上海担任中国国货产销协会的总干事。

(2)东北救亡运动发起人和组织者。杜重远于1928年联合各县商会对日实行经济绝交。他发表演说、组织排斥日货运动和游行,开展抗日救亡动员。1929年他与阎宝航等成立“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同时,他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成为张学良智囊团成员。

杜重远还是东北最早的流亡者。1931年“九一八”之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通缉抓拿20位知名人士,杜重远是其中一位。他化妆逃离到北平,妻子和4个孩子则留在东北。1931年9月27日,他与高崇民、阎宝航等在北平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担任常务委员会委员。

(3)作家、学者。杜重远于1924年在奉天参加“启明学会”,与宁武、高崇民、金小天、苏子元、钱公来等东北文化名人共同办《启明》旬刊。

一般都认为杜重远是1931年以后受韬奋影响才开始写作的。韬奋1936年11月为杜重远所著《狱中杂感》一书所写的《序》中说:“杜重远先生是一名精明干练的实业家,他一向不注意做文章,甚至不相信他自己能做文章。当我主持生活周刊笔政的时候,他为着抗敌救国运动,四方奔走呼号,我约他在工作余下的时间里,偷闲为生活周刊写一些通讯,他总是很谦逊地推说不会写,后来经我再三催请,他才写一点。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觉得他愈写愈好,他自己也愈写愈起劲。”[4]1实际上,杜重远的文字生涯始于1924年。

(4)新闻工作者。1931年8月,杜重远开始为《生活》周刊撰写文章,第一篇是自述传《八年努力中的愿望》,[5]679第二篇也是自述——《虎口余生自述》。[6]10461931年底,杜重远开始边游历、边演讲、边为《生活》周刊撰写旅行通讯,他的抗日救亡活动逐渐由口头演说转向利用大众媒介。1932年他参与发起办《生活日报》。1934年,他创办《新生》周刊,全面进入以大众媒介进行抗日宣传动员的人生阶段。

2.杜邹关系四阶段:读者、作者、合作者、继承者

(1)1930年:读者。1930年前后,杜重远是《生活》周刊的读者,与韬奋是神交的朋友。《生活》周刊最早介绍杜重远是1931年6月27日(六卷27期)《最切实的贡献》中,称其为“以振兴中国瓷业为己任的杜重远君”。

(2)1931年:作者。1931年8月开始,杜重远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文章。第一篇发表在1931年8月1日,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刊发杜重远的文章《八年努力中的愿望》[7]679-681时为其撰写编者按:“杜君是本刊异常热心的一位读者,辽宁肇新窑业公司就是他一手创办的,他对国家所贡献的成绩,本刊六卷二十七期《最切实的贡献》一文中曾提及,可参看。他最近南下过沪,我们由神交而成莫逆,快慰平生。这篇文章是承他应本刊之请而做的。”杜重远在文中详细讲述自己求学经历、办实业的艰难过程,其中包含浓烈的爱国思想。编者按中“由神交而成莫逆”一句表明:1931年6月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1931年“九一八”后,杜重远逃出东北来到北平、上海。1931年底开始,他在内地游历,写下“国内通讯”约24篇,每篇开头都是“韬奋吾兄”(见表1)。

杜邹关系是“兄弟”。1933年3月杜重远在上海与侯御之结婚,韬奋携妻儿参加婚礼。由生活书店出版的《锦绣山河》编入了杜重远的国内通讯,生活书店出版的《狱中杂感》集纳了杜重远在主编《新生》周刊时期的作品。韬奋为这两本书都写了序,从序的写作时间上可以看出韬奋对作者的态度和感情。为《锦绣山河》写序的时间为1933年6月24日,此前一周——杨杏佛于6月18日被暗杀,韬奋处境危险,写序后的第20天——1933年7月14日,韬奋乘意轮佛尔第号离沪,流亡国外。《狱中杂感》的序写于1936年11月3日,20天后——1936年11月23日上午2点半,韬奋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沈钧儒、章乃器等,史称“七君子事件”。

(3)1932年:合作者。1932年3月,韬奋倡议创办《生活日报》,杜重远也是发起人之一,并拟做《生活日报》经理部主任。韬奋在《积极筹备中的〈生活日报〉——干部姓名的公布》一文中这样写道:“杜先生在东北创办辽宁肇新窑业公司,从数千元的规模,不到十年,办到近百万元的规模,凡曾到他厂里考察过的,无不叹服他的成绩优良,精明干练。他虽于瓷业有特殊的研究,而在管理行政方面实具有他的天才。他如要再办瓷业,仍可本其学识经验,主持规划,但我们却要借重他的精明干练的天才来主持本报的经理部。”[8]183该报未办成。

(4)1934年:继承者。杜重远还成为韬奋事业的继承者。《生活》周刊1933年12月16日停刊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里办起《新生》周刊(1934年2月10日)。1934年9月,杜重远还担任《太白》的特约撰稿人。

四、《新生》周刊是《生活》的重生与替身

1.具有连续性

《生活》周刊结束后仅仅2个月,《新生》周刊就以原来《生活》周刊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某些作品从《生活》周刊开始刊登,《生活》周刊结束后在《新生》周刊上继续刊登,如韬奋的《萍踪寄语》、靳以的《东北行》等。

2.编辑部原班人马,作者群高度重合

邹韬奋曾给戈公振写信说:“《新生》为《生活》后身,乞兄为之撰文,表面上由杜重远兄负责,一切仍属旧贯,编辑由艾寒松兄负责,发行仍由徐伯昕兄负责。”[9]44

对比这两份杂志的作者,其作者群高度重合。如毕云阶、艾寒松、戈公振、靳以(丹鸟)、平心(童恂斋)、楚基(潘楚基)、吴赞廷、炳然、扛日、孟如(金仲华)、马星野、胡愈之等,原在《生活》周刊撰稿,后在《新生》周刊上发表文章(见表2)。

表2 《生活》与《新生》的共同作者

3.版面形态相似

从页码、版式、栏目、广告等方面看,二者惊人地相似。页码数基本相同。两份刊物的页码都在24页左右,内容容量相同。版式基本一致。第一页版式相同,都为版权页、目录和言论,言论由主编亲自撰写。栏目相仿。言论由“小言论”改为“老实话”,仍保留“小言”。广告相同,由基本相同的广告,可以知道该杂志的广告经营团队基本未变(见表3)。

表3 《生活》与《新生》栏目

当然二者还有些不同,区别在于:

(1)封面变化。虽然《生活》周刊办了“生活画报”,但其封面一直是素的,《新生》采用照片作为杂志封面,后来的《大众生活》周刊也采用照片为封面。

(2)《新生》周刊增加了新栏目“新术语”“东北通讯”等。

五、《新生》周刊的“东北”特色

1.主编与作者的东北人身份

在《新生》周刊上,主编和作者都自述东北人身份。

杜重远在《发刊词》中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是一个新闻记者,更不是伟人名流,我从前是在沈阳办过实业的,我曾手创过一个容一千多工人的瓷业工厂,这个工厂依然开着,只是我因为不甘心做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所以到如今竟变成一个无家可归无业可图的人了。”

作者于炳然在英国采访了韬奋,他在《访韬奋》中说:“在韬奋清谈娓娓之后,我想到我的小孩,我想到我的小孩的母亲,此刻她们正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残喘着,我想到我的故乡,我想到故乡的三千万民众”。[10]26这些话表明他是一个东北人。后来,于炳然在《文汇年刊》上发表《七年来的东北义军》。

作家靳以,因父亲在沈阳、哈尔滨经商,多次进入被占领后的东北。他在《新生》周刊继续发表在《生活》周刊上未刊完的《东北行》。读者来信作者卢振中、小说作者李辉英等都是东北人,他们都在文章中自述东北人身份,讲述自己所遭受的创伤。

2.大量东北话题

《新生》周刊中的高频词是“东北”,几乎篇篇文章中都有与“东北”相关的字句。《厦门实况》讲的是深受日本殖民影响的厦门,在文章最后一句是“一般的民众都忙着去顾念关外失地,却轻易地忽视这将蹈东北四省覆辙的厦门。”[11]7-8”

3.一手的东北报道

靳以的《东北行》以第一人称“我”在哈尔滨、沈阳等地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沦陷后的“满洲国”现状。[12]90-91

第1卷6期出版了专刊《傀儡登场》。该期杂志以《三月一日——天津》(作者何忍)报道了:溥仪在伪满洲国登基之日,天津日租界内公开悬挂满洲国旗,气氛十分嚣张,而国民政府对于伪满洲国的存在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第1卷9期刊登的《亡国电影观演记》,是由原《生活》周刊记者顾学范撰写的。顾学范得知上海日租界将播放纪录电影《建国之春》,就找机会混入其中观看,他转述纪录片而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东北的情况。

笑岩的《沦亡了的故乡》也讲述了在东北沦陷区里的亲身经历。[13]351泰然的《到日本去》讲述了在日本参观“国际产业观光博览会”上的“满洲国”展场的经过,并配图片。[14]372刘子平的《满洲纪行》讲述“平沈通车”后的旅行经历,遭遇爆炸事件。[15]533

4.开展东北问题研究

杜重远的《大亚细亚主义》,马星野的《从军事上观察日俄战争》,梁纯夫的《日本军部与满铁》《驻满机关改组的问题》等,这些文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翻译家、经济学家吴清友的《东北事变后列强态度的剖视》、春生的《售路成功以后的日俄关系》,老维的《铁蹄下的东北铁路》[16]876等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

《新生》周刊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开创性地建立了栏目《新术语》,总共提供137个术语(见表4)。这些术语主要与殖民侵略有关,如“殖民地”“割让地”等。新术语相当于关键词,由此可以对日本侵略殖民的现状做更为深入的剖析。

表4 新术语(137个)

此外,很多研究性文章的作者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如作者吴清友是翻译家、经济学家,《售路成功以后的日俄关系》的作者春生是专门研究铁路的专家。

5.文学抵抗、影像抵抗

《新生》周刊的文学部分,具有强烈的抵抗意识。连载小说《赵洛二》《日本当铺》《开发满洲的柱石》等,诗歌《现在是我们再生的时候了》等,都以当时的日本殖民侵略为表现内容,具有以文字进行抵抗的特征。《新生》周刊创刊号上刊登的小说《赵洛二》,讲述了中国苦力如何被日本侵略者诱骗、威胁而为日本人修战壕、当炮灰等苦难故事。

《新生》周刊的时事摄影,是一种影像抵抗。第1卷5期从封面到内页都以《傀儡登场》为主题,用图片展现了溥仪登基的闹剧和日本对东北的赤祼祼侵略。第1卷15期在画页中刊登了照片《中东路售卖问题》,让读者知道日本侵略者正与苏联谈判,以非法方式占有中东铁路。第1卷32期的《这一年来的东北》、第1卷37期的《东北近况》等,都以照片形式展现东北沦陷后的现状。《生活》周刊也很重视影像,推出了《生活画报》,但《新生》将对于影像的重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六、《新生》周刊对“东北问题”的思考

1.全球视角

东北问题是整体问题,《新生》周刊对于东北问题的思考不仅从全国视角出发,也从世界视角来观察。1935年新年之际,《一九三五年的世界政治经济地图》将东北问题放置在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之下来思考。在《注意妥协的意义》中,作者葛乔一一剖析国际政局中“妥协”背后的利益交换。《新生》周刊进行了大量的海外报道,发表国外通讯和国外时事照片,特别关注法西斯情况和苏联情况(戈公振发回很多苏联报道),这是从全球性的视角来看东北问题和中国面临的抗日救亡问题。

由于这种全球性视角,很多文章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如第2卷9期发表的《细菌战与未来战争》详细介绍了细菌战的情况。

2.经济思维

贸易战、货币战、文化战……《新生》周刊认为,东北问题不仅是武器战,还是贸易战、货币战等。创刊号上《比武力还利害的占据》是由实业家卢作孚写的,他说:“日本人用武力占据了东北四省,让全国人惊心动魄,倒还不是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她的棉纱,已经占据了华北,而且已占据了扬子江的下游直到湖北为止,棉织物则已占据到长江上游,进了四川,驱逐了一切本国的棉织物。”[17]8

《新生》周刊关注铁路,关注邮政如《东北通邮的重要性》,关注银行动向如《银行周报与中日经济提携》,对于货币战有所观察如葛乔的《列强的货币战争》、杜重远的《两大钱庄倒闭》。《新生》周刊甚至还对日本主办的中文报纸进行梳理,总结其文化战方面的谋略。

经济思维不仅来自于主编杜重远以及作者们的实业家身份,也是对《生活》周刊的继承,韬奋就十分重视通过对经济问题的解析来看政治问题。

杜重远主张“经济抗日”如《为丢炸弹与跪哭团谨答读者》,[18]849但他在《日暮穷途的景德镇》中对中国经济有进一步的担忧。[19]665

3.乐观态度

《新生》周刊倡导全民族抗日救亡,认为出路在于团结、有组织地战斗民族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杜重远:“我们要有越王尝胆的决心,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壮志”,“国家虽亡,我们也要积极地救亡”。[20]345

而对劣势,《新生》周刊从不气馁,杜重远在《老实话》中大声疾呼:“民族精神是不死的”,“东北义勇军的继续冒死抗争,就是人心不死的证据。”[21]241他说:“民族革命的战争是不计成败的,因为不抗争也是亡,抗争尚有解放的希望,从以往史实证明,民族革命最后总是成功的。”[22]625

七、结 语

杜重远与韬奋的关系以及办刊经历,展现了韬奋以刊物为言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的曲折经历,也呈现出杜重远开展救亡动员的三阶段。在结识韬奋以前,杜重远在东北地区宣传抗日、进行动员,主要采取演讲方式——口头传播。逃亡关内的第一年,杜重远一边沿长江游历、募捐,一边给《生活》周刊写稿,他开始利用大众媒介进行救亡动员。等到创办《新生》周刊,杜重远就主编身份在每一期社评栏目《老实话》里进行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救亡动员。杜重远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认识、对于救亡动员的思考,也在这段经历中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东北新生生活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大东北的春节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