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燕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安徽 滁州 239000)
关健词:音乐;听觉;倾听;欣赏;修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的飞翔,充分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在欣赏三年级《空山鸟语》时,我首先向孩子们介绍,“空山”是出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的意思。先整体听一遍曲子,让学生说一说听完后的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安静?还是有对比的?”“能否听到鸟的叫声,模仿一下。”再复听一遍,分段欣赏,感受乐曲的引子部分表现空山的以及后面模仿鸟叫的部分和人的形象,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简单几笔就描绘出题意幽邃、深远、静穆的意境,接着,以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穿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相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相织。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拟手法,将鸟语音乐化,使乐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因而音乐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听到的、想到的,训练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二胡的独特魅力。用音乐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阀门,提高了音乐创造能力,使他们在音乐世界了尽情的翱翔。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学生对一部分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可以提高孩子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演唱,学生会更快更准确的了解音乐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的歌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并产生更浓厚更真切的情趣。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音乐作品的特点。高兴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增强了音乐审美力。
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上的具体形象性。儿童的情感表现也比较直观,他们喜欢用笔画来表现,如教学《小小羊儿要回家》时,我让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表现出来,绘制旋律图形谱,了解乐曲的结构,启发孩子们从变化的旋律线中看出小羊儿回家时的心情变化。
画画是儿童感受、体验音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非常适合作为儿童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这样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以律动舞蹈带动听觉欣赏,就是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在引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从而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多音乐的再创造。
小学生好动是天性,也是其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想让他们在规定的一堂课内快乐地学习,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就千万不能让学生坐得太久,坐得太久了,注意力就会分散,如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插一些律动教学,不但可以调节教学的气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以良好积极的状态投入到音乐中。
音乐是“倾听”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语言能力,更要不断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就能实现,学生的“耳朵”就会被我们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