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硕
(台安县恩良医院普外科,辽宁 台安 114100)
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诊断率明显提高[1]。在以往,对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多是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方式具有较大创伤性,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对胆囊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2]。为此,本文对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了治疗。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选取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96例,时间范围为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24~66岁,平均(40.27±5.22)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5~67岁,平均(40.31±5.18)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P>0.05。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临床确诊为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排除标准:不符合进行手术治疗标准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采用全麻,经腹腔镜进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探查,并将其去除。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采用全麻,对患者取仰卧位,选择脐上缘作一个弧形切口,置入气腹针后形成人工气腹,经腹腔镜置入10 mm套管针,对胆囊情况进行探查,选择在上腹部胆囊底使用腹腔镜作一个1.5 cm切口,无胆囊粘连后将其进行缝合并将其提出,将气腹拆除,切开胆囊底1.0 cm处,置入胆道镜,并对胆囊息肉大小、数量、形态进行观察,并采用活检钳将胆囊息肉取出,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选择胆囊保留,对结石采用取石篮套取,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细小结石,观察结石和息肉清除情况,确保无残留。采用可吸收线对胆囊切口进行缝合,若无胆漏、渗血,则撤出腹腔镜,对脐上缘切口进行缝合处理。
1.3 观测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软件为:SPSS 22.0版本,其中两组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用卡方来检验。若P<0.05,则两组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s)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4/48),其中胆道感染、胆漏各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具有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功效。在以往,对胆囊性疾病多是采用胆囊直接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经过较长时间后,胆管会具有部分胆囊功能,但二者仍存在较大差别[3],切除胆囊后分泌的胆汁不能很好的将脂肪消化,长期以往,会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治疗方式,可在直视下对患者进行胆囊息肉和结石的清除,具有创伤性、术中出血量低、息肉和结石清除效果好等优点,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要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具有显著疗效,具有创伤性、恢复快等特点,且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