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明
鲁能仲盛置业(青岛)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工厂中生产构配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克服了传统现浇结构的缺陷,摆脱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伴随着国家及各地政策层面的促进作用,建筑工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新时代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将是建筑工业化的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排除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不足之外,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避免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如何高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和面对的问题。
17世纪,在英国、法国、德国无法生活下去的贫民漂洋过海来到北美蛮荒之地。他们一贫如洗,茅屋(直到19世纪末,英国、法国还有不少茅屋)、窝棚难以栖身。但移民们就地取材,砍伐树林,大量制作木构件,成批地拼装成结实的木屋,这便是“装配式建筑”的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日本的城市在狂轰滥炸中化为一片废墟。战后,西欧、日本住房紧张,建筑公司又缺乏大量资金,根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传统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只好转向发展装配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也不负众望,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1960年间,现代装配式建筑在美国也流行起来。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进行现场湿浇,等待混凝土凝固(晒大楼)、刷漆、抹灰、安装水、电、管、线。而装配式建筑则在车间里成批成套地生产内墙板、外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房屋构配件,然后把它们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装配起来,即可完成一个建筑项目。
(1)构件表面印筋:主要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脱模剂涂的过厚;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下部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上层钢筋设置马凳筋。根据不同的脱模剂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均匀喷涂。(2)构件损坏、掉角:主要由于拆模过早;成品保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再进行拆模,拆模过程中要注意轻捶高频;构件场内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3)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或者套筒偏位:主要由于模具孔位有偏差;套筒未采取固定措施,振捣过程中偏位。处理办法:模具进场后要进行组装验收,确保模具孔位准确无误,并按照要求做好编号,防止使用过程中错拿[1]。套筒在定位孔安装就位以后用固定塞固定,确保振捣过程中不偏。构件深化设计成梅花形的剪力墙插筋时,应针对生产的简便性进行优化,避免设计跟构件生产和施工脱节。
在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锈蚀、构件倾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用车辆运输叠合板时,先在车厢上设置150mm×150mm的大型枕木,再叠放叠合板,然后,在叠合板间设置40mm×90mm的枕木作支垫,每辆车运输的叠合板控制在4~6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难免出现锈蚀,所以在构件出厂前一定要向它们的外部钢筋上均匀涂抹除锈剂;为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倾覆,宜采用立式方式运输外墙板,采用水平方式运输阳台、梁、楼梯、板(叠放的梁、柱层数不能超过3层,叠放的板层数不能超过6层)。
(1)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场地:主要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施工总包单位对装配式施工经验不足,平面布置时道路不满足运输要求。处理办法:a.常用构件运输车辆宽度2.4m,车厢长约13m~17m,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5m,确认时可让有经验的司机现场查看并做试行。b.确实无法满足转弯半径要求的可以开两个大门,运输车辆直线开出。(2)吊装顺序不合理:主要由于技术交底不到位,尤其是框架结构或者存在预制梁的装配结构;处理办法:深化设计单位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对总包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吊装顺序,一般吊装顺序为PC楼梯(下一层)→PC柱→PC梁→叠合板。如果现场堆放则另行考虑运输顺序。(3)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管困难:主要由于深化设计单位未考虑机电线管走向;工厂将桁架钢筋放错排;处理办法:深化设计通过BIM建模,综合考虑各专业,对于线管交叉部位进行特殊处理,合理设计桁架钢筋的高度和摆放位置。(4)钢筋碰撞问题:主要由于深化设计人员现场经验缺乏,工厂加工未严格按照图纸要求等原因。处理办法:深化图设计人员应能够清晰的了解现场钢筋加工及绑扎工艺,利用BIM模型对钢筋碰撞问题进行优化,采用优化节点、上抬、内凹等,其中全装配式框架结构这点尤其要注意。(5)梁上部钢筋穿筋困难:主要由于叠合板钢筋需要伸到梁中,梁上部钢筋需要后穿,否则叠合板钢筋无法伸入[2]。处理办法:深化设计优化设计节点,将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叠合板吊装结束后,绑扎梁上部钢筋及完善梁上口开口箍,采用绑扎或者焊接方式且必须满足锚固长度。
2.4.1 水平缝漏水
这一问题大多是由于灌浆不密实造成的,需要对外墙板采取防水措施(如注入防水胶)。
2.4.2 构件剔凿
装配式建筑千屋一面,用户为体现自己的风格品位,在进行精装修时,往往剔凿甚至破坏构件[3]。因此,应在装配式建设的非承重部位采用用户容易替换的材料,这样还可以节约成本。
要控制好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完善技术水平,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把质量关,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