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河北省改革发展战略研究会,河北 石家庄 050001)
19元!当提及这个数字的时候,今天的许多人已经很难把它和1977年的中国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联想到一起,但这就是事实。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40年前,中国发展的数据同样尴尬。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4美元,排在世界倒数第四位。然而,弹指四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崛起的故事频频发生。在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地上,世界之最的奇迹令世人惊羡。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飞机……;“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我国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8%增长到15.2%,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元。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具体到民众百姓的衣食住行:过去,红薯、窝头、菜团子填肚子,温饱知足,着装流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基本是蓝、黑、绿、灰主色调;现在,用餐饮食讲营养、讲新鲜、讲健康,追求的是品味和特色,各种款型的衣服、各类颜色的头发、各种风格的妆容,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尽情展示,个性彰显。曾经,“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满打满算价值不超过600元,但囊中羞涩的家庭比比皆是;眼下,价值十万几十万元的物件已走进寻常人家,2017年全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46亿辆,每百户拥有39辆私家车,据麦肯锡2017年5月的报告,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场。当年一封书信往往要辗转数日才能收到,发个电报经常需排队多时,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而今,我国高铁时速高达350公里,电子邮件传送、微信音画同步,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一瞬间拉近。那时,人均居室不足4平米,乡村处处可见土坯房,城市中三代同室甚至两户同居一室者大有人在;当下,人均居住面积40.8平方米,愈来愈多的百姓实现了安居、宜居、乐居的“三级跳”。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健康水平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40年前大多数基本生活用品匮乏短缺的“凭票供应”到今天“物品过剩”的“供大于求”,中国人民实现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富裕。
回望世界,过往的四十年里启动改革者,有东欧数国,土耳其、喀麦隆、冈比亚、加纳、几内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尔、坦桑尼亚、扎伊尔、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前苏联等诸多国家。但除了越南、印度,大多数均以失败告终。而国体庞大、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却以雷霆般的改革脚步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持续稳定,昂首挺立在世界的潮头。中国独领风骚,关键靠的是改革开放。靠的是立足中国独特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靠的是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激发民众的活力和智慧,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契合的改革;靠的是面向世界,锁定一切人类现代文明理念、管理、技术等先进文化,敞开胸襟,虚心学习,不断创新,强身壮体,自我提升的开放,释放了亿万人民求富创业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弥足珍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起来了,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国情,也是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封闭僵化没有出路,改旗易帜亡党亡国。全盘照搬西方,如菲律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现在却跌入了贫困落后的泥潭。全盘否定西方,如民粹主义非常严重的委内瑞拉,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最终是老百姓民不聊生。我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集合起来,择定了中国式的改革开放路径。在经济领域,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政治领域,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在文化领域,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在社会领域,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在生态领域,强调推进生态保护的制度、体制改革;在军事领域,强调全面从严治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在外交领域,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建设领域,既强调党领导一切,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性改革”,进行全方位改革。从易改先行的“治标性改革”,到“啃硬骨头”“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军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治本性改革”,都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活力。
一切为了人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使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于改善人民的福祉推进改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从那里切入、突破、推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阳光雨露。改革开放首先是从解决农村农民的第一件大事——吃饭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的。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有6000多亿斤,按照2010年的标准,当时中国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7.7亿,占农村总人口的97.5%,到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13 232亿斤,农村贫困人口减至3046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堪称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全面依法治国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体到统一城乡户口登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都紧扣民生“痛点”,都是紧紧围绕着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开展进行的。
通过市场取向的经济运行机制变革,激发了亿万民众的创造热情。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就是从激发人的内在活力开始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一直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劳动所得平均分配的制度。在人民公社体制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生产由生产队统一组织安排,在分配上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大锅饭”。农民虽然整天劳动,却又常年饿肚子,因此人们没有劳动的积极性。实行包产到户,“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骤然高涨,生产出的粮食、蔬菜等不但能够交足公粮,而且每家每户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甚至还有结余。而后实行的企业承包,对地方放权让利,鼓励公平竞争,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知识产权,等等,都有效地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满腔热情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
取消农业税,结束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其意义不言而喻。自1995年5月正式实行的双休制,也是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最大的实惠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周48小时工作制。对标136个国家的工时情况发现,一周工作40小时是世界主流。前苏联是1967年从六天工作制改成五天的,其对70个企业的调查数据发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同时在国内开展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时中国大部分单位有效工时只占到40%~60%——六天工作制的48小时里,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0小时。从分级诊疗、医药分开、基本医保全面联网,到推出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等改革举措,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从围绕着“生活得好”,解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问题,到围绕着“强大起来”,聚力于高质量发展问题,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等,都与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对外开放为什么可以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因为开放会带来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活力,充分开放才有充分竞争;开放意味着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度,可以减少试错的成本,少走弯路;开放可以引进更完善的关于市场经济的制度信息,相互之间的信息,使我们的改革不断深化。对标国际一流、国内最好,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寻找差距,从后发优势的视角思考机遇,从世界最好标准汲取智慧,不断强化制度供给,提升标杆、传导压力、精准施策,实现改革成果不断巩固。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曾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而荣耀,现在看来这只是远离国际发展轨道封闭落后时代的孤芳自赏。当今世界,只有最大的开放,才会有最大的收益。正是通过不断地“对内开放”,解决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和互相封锁,所有制歧视、等级观念、垄断权力、分配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学习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认真汲取各国的经验教训,向世界全方位开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瞄准“世界水平”和“世界标准”,与世界同行,与全球携手,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实现了迅速提升。2018年11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现场一个高峰论坛上,一位专家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正在发生的现实图景:来自巴西的铁矿石,运到青岛码头;来自北欧的三文鱼,登陆上海餐桌;从义乌发出的集装箱,奔向世界各地……
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举措高效,无一不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建设规律的结果。譬如科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在纽约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7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报告也显示,2017年中国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仅排在美国之后。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960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出口规模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德国、美国和新加坡三国之和。我国科技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根本原因是遵循了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从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启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到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以“创新、产业化”为指针,推进各部委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转制,到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出台“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到关于科研计划和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科技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无不体现着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和价值的充分尊重。由此撬动和盘活了一直沉睡的创新要素资源,并不断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活力和蓬勃的社会动力。
采用“渐进改革、增量先行、分步推进、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的发展方式,从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经济再重点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再到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先实行价格双轨制再向市场单轨制过渡,从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再逐步向内地推开,基本实现了向全方位开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转型。在改革顺序上,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70%以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解决了,就稳住了大头;再就是,农村情况相对简单,改革容易推开,城市则相对复杂,改革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农村改革见效快,可以为城市改革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保障;还有,农村改革成功能为整个改革积累经验,增强人民对改革的信心。在改革方法上,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惟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才能把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变成触摸可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