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一 魏晓东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清晰地指出了大学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必须遵守的行动指南。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科技形势的发展使得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承载着新的使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很多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组织形式都已被颠覆。高校的学科专业分布也应遵守基本的供求关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通信技术处于当前的朝阳行业,作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比单一技术的研发,将通信与多产业交互,实现“互联网+”,推广智能智慧,才能更大效益地造福人类社会。因此,以新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深度融合为主要模式,对当前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重构,实现学科交融,打造新兴交叉学科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人才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技术改革的核心。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出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建设者,更要培养出掌握高深技术、带领科学发展的卓越人才。对于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通信领域,只有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行业中成为领跑者,在科学发展的浪潮中成为掌舵人。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要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具备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成为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高等人才。
目前,高校中的大多数专业保留传统有余而开拓创新不足。在当今世界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众多棘手难题。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某一方面的,无法依靠单一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解决。因此,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寻求突破。
开办交叉学科专业,使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将来工作或深入研究的方向,能够在毕业后尽早适应个人角色,尽早致力于个人及行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好成绩,更要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培养。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无法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第二课堂,将是促进一流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
有效利用学生课业之外的时间,根据兴趣爱好,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或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思想、提升素质,通过实践提高社会适应性。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衔接,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我价值塑造都将产生有利影响。
现行培养方案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学习效果局限于书本,多数学生不会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还应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素质能力要求的不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中,做好技术传授与道德建立的完整规划,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素质教育要求,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坚持维护优良学风建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的协调发展,学院当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1]
1.引入班导师制度
自新生入学之日起,学院按照学生专业,为每班配备一名专任教师作为班导师。班导师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也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辅导和帮助作用,从而使学生从大学教育的初期就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2.提供多种课程模块
通信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现代农业、现代交通、公共安全、海洋开发、智慧城市等领域,并且引领产业变革。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方向,通信学院的培养方案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将关键性相关课程归纳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学习,更有利于打造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部分专业课程已建立慕课共享平台,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教室围墙,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并提高学习效率。
1.以竞赛带动能力培养
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成立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现在已经形成了专业教师积极指导,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高年级带低年级,各展所能,强强联合的良性循环态势。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恩浦”智能车大赛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的团队已逾百个。2017年,学院主办首届吉林省高校机器人大赛;2018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服务机器人专项赛中,我院学生夺得了助老环境与安全服务项目(大学组)冠军,获得二等奖3项。
2.促进科教融合
学院现有多个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对相关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可随时参观学习,与教师交流。学院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在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研讨课中就向学生介绍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让本科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营造创新氛围
对于在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学院积极宣传,鼓励师生探索,不断开拓创新,再创佳绩。为优秀人才开展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学院的创新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学院积极利用海外优势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学院国际交流的力度明显加强、合作范围逐年扩大,拥有的国际资源和信息更加丰富。近年来,学院与美国伊利诺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南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陆续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且均已进入实施阶段,每年派遣多名学生出国交流,这标志着我院人才培养国际化已实现了质的飞越。
各个项目虽执行时间仅仅几年,但成效显著。仅以与美国UIC 的“3+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为例,项目运行四年,共联合培养了25 名本科生,已有18 名学生顺利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学位,10 名同学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目前仍有15 名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在伊利诺伊大学就读。同时以学生为载体,促进了校际间工程教育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培养了熟悉中外文化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非常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内涵地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培养。坚持制度化、体系化、正规化、长期化的方针,做到广参与、常坚持、见成效、有影响。学院每年组织的各项校园文体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近年来,学院还增设了各类讲座,邀请名师名家和优秀学生代表,讲座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文、就业创业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
学院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将第二课堂的教育拓展到社会,拓展到学生身边。先后建立了“龙子心中学帮扶贫困学童实践基地”“吉林省图书馆农民工子女帮扶基地”“南湖街道校街共建实践基地”“桂林街道党团共建实践基地”等。这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学生在奉献爱心、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帮扶了弱势群体,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学院未来一段时期还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对于信息技术产业,思想政治的正确性尤为重要。身为通信人,应坚守这一行业的从业道德,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运用好专业知识,明确奋斗方向,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蓬勃发展、产业不断变革的新时代,通信行业更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对于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应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办学的理念思路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研讨引发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创造力,杜绝人才培养的迟滞。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一考核标准不应局限于卷面。多年来,通信工程学院本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转化成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秉承“学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院训,为信息通信领域和自动控制的各个层面,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总结培养经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掌握书本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因此,教育的考核标准也应适当地改革,要从多角度考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注释:
[1]胡亮.植根基础,勇攀高峰: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