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玉梅 黄巍嵘 李彦达 罗雪娇
(广西农业干部学校,南宁 530219)
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能够加快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广西通过成立电商协会,调动了各方电商主体的积极因素,协调农产品的有序上行,打造上线农产品品牌,培育电商扶贫基地,直接帮扶贫困户,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广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农产品电商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应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了农村的文化流、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生活态度、合作精神等;能够促进广西乡土人文、礼尚道德、传统建筑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能够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广西农村闲散人员,从而减少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同时将大量外出劳动力吸引回村,促进农村家庭和谐。
农产品电商为广西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丰富的、多种类的、不同地区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能够优化配置农产品市场资源;由于农产品电商需要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需要实现质量追溯和数据共享,从而能够逆向推进农业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产品电商运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手段,降低生产、销售、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农业的发展更具预见性,使农业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定制农业生产,用市场需求规范生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广西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类多而杂,标准缺失,价格机制难以奏效,在电商平台上优质农产品不一定能销售得好,因此农产品必须走品牌化之路,通过打造高辨识度的公共品牌和市场品牌,让产品能够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避开低价竞争,率先占领市场,借助电商平台提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认知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实现品牌溢价。
广西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拉动了金融新需求,驱动农村金融业的整体变革。一是农产品上行需要在电商平台上实现支付功能,而搭建和维护这样的平台,需要足够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农民网商在发展初期,缺乏资金,而从农民网商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到蕴藏的巨大风险收益和盈利前景。这些新需求给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了机会。二是农产品电商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受到来自如“阿里金融”等新型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因此,与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协同创新,是涉农金融机构的重要出路。三是涉农金融机构有“三农”服务一线的先天优势,它的转型与创新,容易获得先机抢占农村电商金融市场。
广西发展农产品电商能够使广西农民在互联网实现就业转型而成为新型农民,农产品电商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应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而催生出一批如: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产品推广营销等新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创新就业,而且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交通、物流、服务业及落后观念的更新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文件,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2017年全区农村电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41号)、广西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8〕130号)等政策。广西成立了电商协会。随着全国电商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的推进,截至2019年9月,广西全区54个县获批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市)覆盖率达到48.6%,对全区深度贫困县覆盖率达100%。全区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快递物流,乡镇基本覆盖,功能辐射到村,示范地区累计建成服务站点4460个,物流配送网点2927个,电商物流配送乡镇覆盖率超过95%以上,县城到村级网点实现物流配送72小时内到达,村级服务网点功能不断提升[1]。有效推动了广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的双向流通,形成广西网购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网售两种业态融合发展。2018年广西全区电商交易额8002亿,网络零售交易额984亿,农村网络零售额167亿元,同比增长33%,带动农村电商覆盖率达92.8%[2]。
一是一批广西市场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自建农产品电商网站,如:“易菜篮”“舌尖网”“供销优品”“八桂鲜”、钦州保税港区“蚂蚁洋货”等,并茁壮成长;一批行业网站如:沃易购、广西糖网、中国茧丝交易网等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获批一批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如:南宁高新区、桂林电商谷、北海高新区等;大批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店。
二是广西大宗商品电商平台运营的技术已成熟,支撑着特色大宗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加快发展。2018年广西全区电商交易额8002亿中,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交易额5105亿元,同比增长4.2%[2],2019年1~4月,广西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交易额为1589亿元,同比增长3.7%[3]。
三是第三方大型电商平台生鲜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加快发展,广西各地的农产品陆续与电商平台对接进行网上销售,如:茉莉花、罗汉果、芒果、金桔、香蕉、荔枝、海鸭蛋等生鲜产品的生产基地已陆续在微信、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促销。
广西不断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加快打造以电商为手段、以开放为目的、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支撑的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基地,如:南宁跨境贸易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正式运营,集跨境电商、国际快件、国际邮件“三体合一”对跨境电商进出境物品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钦州保税港区国际商品直销中心、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等跨境电商O2O新业态在广西迅速的发展;毗邻越南的边境城市东兴、凭祥等,发展集物流、支付为一体的沿边跨境电商;广西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东盟电商峰会和中国—东盟电商论坛,先后促成了京东“亚洲一号仓”电商产业园、海外仓、谷歌Google Ad Words体验中心、阿里巴巴“一达通”等,促使一批电商项目在广西落地发展。
一是借力电商平台,一批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如:横县茉莉花、柳州螺蛳粉、北流百香果、百色芒果、富川脐橙、融安金橘、浦北番石榴、东兴红姑娘红薯、荔浦芋头、鹿寨蜜橙、灵山荔枝等品牌在网上爆红,打开了全国市场。2014年,横县茉莉花电商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元[4],2018年,横县茉莉花和横县茉莉花茶双双登上区域品牌百强榜,综合品牌价值达202.97亿元,成为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5]。柳州螺蛳粉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8755家,预包装螺蛳粉日均销量超过80万包,2017年累计电商销售额达30多亿元,销量在阿里巴巴米粉特产类销量中排名第一[6],带动了螺蛳养殖、竹笋种植加工、米粉加工等上下游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社交电商借力于受众广、以爆发力宣传的新社交媒体平台如:直播、自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将家乡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已成为广西农产品上行的重要力量,广西近年涌现出了一批网红电商,能够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典型代表如: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的农民“巧妇9妹”甘有琴,在2018年灵山荔枝节期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荔枝32.5万kg,同时也为龙眼干、柑桔、甘蔗、地瓜、蜂蜜等农产品开拓新销路,一年时间,累计卖出了150万kg的各类广西农特产品[7];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人赖园园创立了自己的电商品牌“桔乡里”,2017年“桔乡里”电商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8];融水县融水镇贝江村村民蒙可畅,是大苗山里多彩的“鸭鸡司令”,是“贝江村”品牌的创始人,通过电商平台淘宝销售“七彩土鸡蛋”,使“七彩土鸡蛋”“飞”往全国各地,2017年,“七彩土鸡蛋”销售量高达1500万元[9]。
一是广西农村服务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广西各市、县举办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信息员培训班,提升信息服务队伍基本素质。广西成立电商讲师团,结合扶贫开展电商推广应用和技能培训,普及深化应用农产品电商知识,线上线下农村电商业务累计培训超过7万人次,培养了1.6万名农村电商骨干,面向100多万名农村党员免费发放电商教材[10]。
二是广西商务厅与邮政、供销社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和本地物流等成功入驻电商物流中心,阿里巴巴已与广西39个县(市、区)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开通农村淘宝项目的县域33个,建设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26个,标准化村级服务点1500个[11],京东、乐村淘在广西建立县级服务中心140家,苏宁易购设立农村直营店12家[12],连通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初步建成。
一是广西自建农产品追溯体系,如:广西农垦系统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开放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柑橘和茶叶等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13];2016年4月,广西二维码中心正式运营,它具备有集防伪溯源、品牌培育、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大数据应用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省级二维码服务及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基于产品的“一物一码”,形成防伪溯源、营销推广、大数据应用的二维码服务体系,已在水果、茶叶、矿泉水等广西特色农产品和快速消费品上广泛运用[14];2017年9月,由广西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核心IT信息平台建成,并实现与二维码溯源中心进行数据链接和应用[15]。
二是广西引进我国知名质量服务机构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如:上林县2018年引进全国知名质量服务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利用二维码、涂层码、纤维码等技术,构建上林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溯源系统,重点服务上林大米、火龙果、茶叶种植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目前,横县、上林、乐业、凤山等县,越来越多广西农产品实现了质量可追溯[16]。
广西通过围绕“壮族三月三节”“七一红色购物季”“电商扶贫日”“富川脐橙节”“北流百香果节”“横县茉莉花节”等节庆,举办农产品线上促销活动,丰富广西农产品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价值,提升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农产品电商品牌。
一是2016年开始,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节”打造成一个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民族文化嘉年华,2016~2018年“壮族三月三”电商节活动期间,广西全网零售额从2016年10.7亿元增长到2018年20.8亿元,累计超过45亿元[17],广西各地的分会场线下展销也在同步举行,将当地及贫困地区农特优产品等带到了展销现场,线上线下同时促销推广,2019年,广西 “壮族三月三”电商节为期一个月的线上线下销售额达21.65亿元[18],再创新高。
二是2016年至今,广西连续开展“七一红色购物季”活动,在26个贫困县举办“我为家乡代言”电商大集,把活跃节庆市场与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有机结合,帮助贫困地区特色物产走出乡村、销往全国,销售额超50亿元[19]。
三是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①联合淘宝、京东、乐村淘、邮乐购、美团、沃创富等电商平台以“电商+扶贫”模式,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各市县20多个线上特色馆同步在线促销广西特色产品,帮助贫困地区特产出村销往全国,如:“柳州螺蛳粉节”中,绿茶、白毫茶、梧州六堡茶、百色古法红糖、凭祥红木、钦州灵山荔枝、乡村游、边关游、养生游等产品,被打造成了网红品牌;②分层分批组织电商企业走访贫困县区,商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方法,确定了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电商项目[10]。
广西电商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广西农产品电商在农村的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区域发展不均衡。广西农产品电商发展较好的县(市)有:横县、宾阳、东兴、灵山、凭祥、北流等,部分县(市)农产品电商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广西大部分农产品电商自建平台普遍存在网店专业化低且规模小、网店中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低、网站建设滞后的问题。部分平台主要以提供供求信息为主,农产品电子交易支付等功能仍未实现,尚未配备相应的信息设备,发展空间受限;部分平台农产品雷同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高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农产品;部分网站如农产品加工与仓储专业化网站,建设有待完善,不适应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的需求。
广西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类多而杂,标准不统一,分等级农产品及其包装等质量标准未完善,部分农产品尚未符合网上营销的条件,未进行质量认证和注册品牌商标等,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少。广西农产品自有品牌缺乏,大部分是依托原有土特产品牌进行销售,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基本未形成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品牌。
广西部分农产品安全性不高,农药、激素残留等不安全因素时有出现;部分农产品存在因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而造成的农产品易腐易烂易变质问题,农产品品质难以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其信息采集、记录的监管仍有待完善。
广西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电商进入广西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破解,村级电商服务站运营能力仍需提升。目前,部分村级电商服务站业务内容单一,营销实绩不明显,主要从事网上代购、充值等便民服务,商品双向流通中“买多卖少”,农产品上行还需提升。
缺乏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的搭建和维护;农民网商在发展初期缺乏发展资金;缺乏资金建设农产品电商发展所需的冷库和冷链等设施;由于当前各大银行普遍面临去杠杆压力,涉农项目较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缺乏农产品电商品牌策划、设计、包装、宣传、营销等专业化人才。目前,广西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经销商大多数缺乏网店管理、采集发布信息、市场行情分析反馈、营销等电商运营技能和经验,造成线上客源不稳定、较难对接规模化的农产品网商等问题。
一是加大广西农产品电商政策的有效供给,出台有利电商发展的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广西农产品电商服务的有效供给,重点解决农产品电商网店装修、专业美工、客服运营、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等服务人才的供给不足问题。三是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集中精力解决已显现的制约广西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系列问题,降低发展成本,如:目前表现突出的宽带未普及、网速不快、收费高等问题;物流还不发达、运不了、送不到、收费高、时效差等问题;缺乏电商要素集中承载地,电商孵化中心建设滞后,配套的加工、包装、仓储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加快实现广西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数据可共享,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加速推进广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要构建广西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多层次渠道,发挥广西作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的优势,依托其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广西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大力支持广西大宗农产品在知名涉农商品信息平台进行批发、大宗交易等业务;鼓励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网络分销业务;鼓励广西农户通过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在线上直销农产品;鼓励广西农产品产地采用“期货、订单”模式如: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开展广西农产品网上直销和时令农产品线上预订等业务;鼓励广西生鲜农产品电商深入社区,在消费端进行物流布局,缩短农产品物流链,减少损耗,降低成本;鼓励依托第三方网络团购促销平台开展广西农产品线上促销;继续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电商扶贫日”等电商活动,向全国推介广西特色农产品。
可以通过优化网页设计,增加农产品电商平台支付便捷性等,提升顾客体验;鼓励与淘宝、京东、天猫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即通过其账号即可登陆到广西自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购物,以提高访问量和获得更多潜在流量、订单;可以通过销售国内知名品牌农产品来扩大广西自建平台农产品销售范围;要完善农产品信息,在提供农产品基本介绍和全方位实物照片、视频的同时,可以增加供应商资质、历史、甚至在田间地头种植情况等信息,讲好广西农产品故事;鼓励与信誉高的农业开发公司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扩大平台直采规模,并保证广西农产品来源可靠性。
完善县级快递、仓储物流中心和村级站电商服务的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建设,发展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与物流快递合作,完善广西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网络的建设,减少宽带资费,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通率、宽带速度,深化普及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在广西农村的使用率。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管控,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全程质量可追溯,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追溯信息的监管,即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采集、记录的相关信息的监管,可以由一个有公信力的被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来执行,提高对消费者农产品的信任度,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与安全的要求。
鼓励效仿“褚橙”的做法,深度挖掘广西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注册自己的商标,通过品牌策划、包装等,培育出优质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有文化内涵的高附加值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农产品电商做好品类的选择;鼓励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打造独具特色和个性的农产品品牌,做好农产品电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结合电视、网红、网络直播媒体等资源,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鼓励电商要延伸向供应链的前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为农产品品牌化夯实基础。
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和返乡青年积极投入广西农产品电商中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鼓励进一步与类似淘宝大学等专业电商服务机构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参加培训;坚持培养策划、营销、组织、协调等专业化人才或引进外来人才,出台、实施具体的措施来留住人才。
鼓励发展支持广西农产品产地、零售或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等服务设施建设的农村金融模式,如:小微企业集合贷款、贴息贷款等模式;鼓励整合广西助农取款服务点和村级电商服务点资源相互依托建设,实现优势互补;继续广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的实施,探索以农产品订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林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为担保的授予信贷额度的抵押贷款模式;鼓励开发适合广西农村的金融产品,加大对从事广西农产品电商创业的农民的授信贷款的支持,并简化贷款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