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群
(贵州省仁怀市茅坝一小,贵州 仁怀 564509)
关键字:计算能力;习惯;思维
计算是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准确迅速的计算水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为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需要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对症下药。下面我将具体谈谈当今小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总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在学习上有一些困难,对于一些运算的基本法则没有完全掌握,这类学生计算能力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在课堂上,这些同学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者是掌握却不会熟练地运用,没有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进而导致运算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的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总是无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在做作业时很不专心,总是出现看错题,抄错题,写串行的情况,另外,还有的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直接写答案,结果写的驴唇不对马嘴,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本来可以好好写的字却写得自己几乎都认不出来这是自己的作业。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思维定势也是一样,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极大地减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的依赖于这种思维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计算方面,往往看不到题目之间的的变化和独立性,仍旧用旧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会学生使用“凑十法”的时候,对于一些简单的前20位加法,学生会习惯性的将“9-5”之类的题目,往往会定向思维得到“14”。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在计算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就是做的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快乐。在计算的教课中,可以计算题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与计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同时,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一些竞赛的获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计算小天才”的称号。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背后都有一段了不起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及和课堂相关的小故事引入课堂,以此,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是计算准确的基础条件,这正如俗话所说:“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计算的算理,而这座桥梁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在思维开拓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动手操作,进而可以得到优化后的“凑十法”,为后面的学习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运算的规律,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框架,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这些盐酸,他们才能得出最精准的计算。
我们知道,计算正确率的影响还和平时的计算习惯有关。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学生对所抄写的题目鼻血认真校对,甚至一个小小的数字和符号都不要放过其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每一个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都不能放过,数学的运算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然后培养学生仔细运算和规范书写的习惯。每道题都需要学生的认真计算,不要出现计算错误,另外,保证卷面的整洁是每个学生都要做到的。最后,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做完每道题的时候,检查是否有错误是计算过程中的良好习惯,可以极大地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这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计算问题,并且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写评语的方式,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错,进而反思自己,是自己的马虎大意,还是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知道错误后,让学生再把错题重做一遍,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错题本。可以将自己经常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并认真改正,同时也给自己深深提一个醒,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