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湖川初级中学,浙江 丽水 321404)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宁鸿彬老师这样评价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体现这种艺术美,从而通过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带着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对此,如何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同那些优秀的同行一样,于课堂的教学间隙适时的运用一些时新词语等,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我一开课,就开始对着学生专注的唱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学生不明就里,似乎很诧异,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我吸引过来。接着我顺势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忧愁的?”“古人表达忧愁的诗句,你能说出多少?”通过教师本身的“导”和学生自身的“说”,慢慢的将他们引入正题的学习。而学生也由原来的“诧异”过渡到“找愁”再走入了“感愁”氛围,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此,我认为一个称职的教者(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敏感观察生活环境,积极的积累一些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对于一些时代性极强的素材,应该力争与时代同步,比如一些网络新名词,像(奥特曼)outman、肌肉男等,都应该及时的积累起来,选择适当的内容适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参考着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力图在教材中找到一些有利于这种教学氛围创设的素材,通过一定的加工,为学生打造一个“量身定做”的环境,以图学生能在其中学习的更好。
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因为初中学生刚处于一个青春萌发期,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特别着意于自己的穿着、打扮。于是,我抓住“新装”这一内容,以“各位帅哥、靓妹,今天我们来谈谈服装”来引导学生走近课文,设置一个让学生交流“穿着”、“服装”这样的环境,然后巧妙的引出“今天我们来看看以前的皇帝,他的审美观点是怎样的?”。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在精神饱满中获得思想内容上的深入理解。就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华南虎》一文中,我预先让学生齐唱《两只老虎》。然后玩笑式的问学生:“你觉得男生、女生哪方更像老虎?”男生、女生自然会产生纷争,受这种气氛的指引,有男生竟然唱起《女人是老虎》来应对。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气氛自然高涨起来。我就借着这一环境说:“请‘老虎’代表某女同学和经常被‘老虎’追逐的某男生分别朗读‘笼里的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和‘我终于明白……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在一阵善意的哄笑声中,两位代表都很投入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在分角色讨论阶段,笼里的“老虎”代表章同学也发表自己的感言。而作为羞愧的一群代表章同学也深情的流露出自己的感受。文章内容是严肃的,而我却以一种“笑意”来刺激学生的反应。学生在初起之时的幽默中,感受到一阵子的轻松,却又在趣味盎然,兴致百倍地品味作品真正的味道,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一整堂课,学生们带着乐趣进来,却又是带着几分思索回去。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上“课堂语言”提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态度的转变。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发问:“哪位同学知道笑有几种类型?你能表现出你知道的那几种类型……”再分别让学生为自己的笑确定一个标题。有条件的让学生先笑一笑,闹一闹,再学一学,乐一乐。轻松了,让他们找出文章的文眼“笑”,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笑”提问,学生问道:“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接着顺藤摸瓜:“从这个‘笑’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一个怎样的人际关系?”抓住这一问题,我接着提问:“孔乙己的最终结果会是怎么样?是什么原因促成他最终悲惨的结局?”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每一个学生脑海里都起伏着思维的波涛。
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承知识的课堂,更是师生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火花的课堂。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语言艺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真正感受到奇思妙想之美,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自我品质。让我们巧用语言艺术,让课堂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