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观察

2019-11-27 00:27徐微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2期
关键词:PICC置管

徐微

【摘 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后应用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机率。方法:选取76例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新生儿,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上肢静脉静脉PICC置管模式,实验组患儿接受下肢静脉PICC置管模式,对两组患儿置管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机率。结果:对照组上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在置留时间、出血量、置管耗时三个指标均劣于下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T值分别为20.8180、7.0802、8.1455,P<0.05,具有比对意义;对照组上肢静脉置管(PICC)方式,并发症发生机率要明显高于下肢静脉置管方式,X2=4.9221且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经过数据对比下肢静脉置管模式优于上肢静脉,具有安全可靠、置管效果佳、并发症少的优势。

【关键词】PICC置管;上肢静脉;置管模式;下肢静脉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2--02

PICC是临床常用的静脉置管方法之一,凭借其操作安全、耐高渗等特点,临床应用率较高[1-2]。PICC置管可以分为上肢、下肢两种置管模式,临床应用过程中有一定差异性。故此,选取76例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新生儿,观察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后应用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76例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新生儿,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实验组,女20例,男18例,胎龄27~35周, 平均 (32.9±0.6) 周;出生3~10 d,住院时长9~30d;体重0.78~1.86 kg, 平均 (1.4±0.2) kg;对照组,女19例,男19例,胎龄27~35周, 平均 (34.2±0.5) 周;出生4~12d,住院时长10~28d;体重0.80~1.93kg, 平均 (1.5±0.2) kg。两组患者性别、出生天数、住院时长对于置管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机率影响差异值P>0.05,不具可比性,因此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1.9F PICC作为静脉置入导管,医务人员需要将患儿放置在红外辐射台上,注意放置前先进行预热,测量体表长度,择选最佳置管静脉。

对照组患儿接受上肢静脉静脉PICC置管模式:(1)将患儿的上肢外展,并与躯干呈直角[3]。(2)测量穿刺静脉点到右胸锁关节距离。

试验组患儿接受下肢静脉PICC置管模式:(1)将患儿下肢外展45°。(2)测量穿刺点与脐与剑突之间的长度[4]。(3)按照外周穿刺要求对患儿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可以使用X射线定位患儿体内导管。

应该注意上肢静脉置管位置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静脉的下部,下肢静脉置管位置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静脉中部靠上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 比对置管效果与并发症发生几率。置管效果主要包括出血量、置留时间、置管耗时三项内容。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静脉炎、外渗、感染三项并发症问题,总并发症发生几率等于各项之和。

1.4 统计处理 患儿置管(PICC)效果与并发症发生几率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置管效果采用计量软件X2检验进行对比,并发症发生几率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P<0.05则组间数据比对有效[5]。(注:计量数据求T值与P值,()示数;计数数据求X值与T值,[n(%)]示数)

2 结果

2.1 患儿置管(PICC)效果 对照组上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在置留时间、出血量、置管耗时三个指标均劣于下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T值分别为20.8180、7.0802、8.1455,P<0.05,具有比对意义,如表1。

2.2 并发症发生几率 对照组上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并发症发生机率要明显高于下肢静脉置管方式(PICC),X2=4.9221且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2。

3 结论

外周静脉置管模式(PICC)为常见临床置管技术,解决了传统插管模式中静脉损伤大与易感染等问题。外周静脉置管(PICC)又可分为上肢与下肢两种静脉置管两种模式(PICC),临床置管效果有一定差异性,并发症发生机率也有所不同[6]。尤其对于新生儿而言,上肢血管不明显且易动性高,远不如下肢静脉置管模式临床应用效果佳。在此次研究中,选取76例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新生儿,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效果以及并发症,下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明显置管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几率低,论证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在临床置管过程中,外周静脉置管模式(PICC)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适用于新生儿置管需求。下肢靜脉置管模式(PICC)明显优于上肢静脉置管模式(PICC),应该广泛进行推广。但应该注意,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置管模式,减少患儿置管疼痛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林玉, 林小燕.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 37 (1) :118-120.

陈赢赢, 张静, 章优, 等.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 (30) :57-60.

邓黎,陈莎.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J].母婴世界,2017,(21):139.

林玉,林小燕.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1):118-120.

辛昆.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 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22):215-216.

杨婷,崔丽,牛青芳.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在巨大儿中应用护理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4):606-607.

猜你喜欢
PICC置管
PDCA循环管理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生理节律对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PICC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