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凤
【摘 要】目的:研究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保温联合优化护理措施,对比两组间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术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助于腹腔鏡宫颈癌根治术的治疗。
【关键词】术中保温;优化护理;腹腔镜;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2--01
宫颈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分为原位癌与浸润癌,一般30~35岁女性易患原位癌,45~55岁女性易患浸润癌。整体数据显示,中年女性的病发率相对较高,其表现症状为阴道流血、下肢肿痛,阴道排液等情况。近几年体检筛查较及时,使患者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宫颈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目前临床对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其效果确切,腹腔镜根治术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术中护理也是达到预后的重要环节,为了验证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做了临床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在38~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1.6)岁;实验组年龄在37~61岁之间,平均年龄(49±1.5)岁,以上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中保温与优化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做好室温调节与湿度调节,在进行皮肤消毒措施,提前讲冲洗液加温至38℃,静脉注射液体加热至37℃,在患者的双下肢帮上血液循环泵以及腿套,确保静脉回流正常,继而达到保暖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描述,组间经t和x?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为率33.33%,实验组不良反应为率3.33%,经对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目前是妇科癌症之首,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是宫颈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术中护理至关重要,护理的方式关系到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情况。在针对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术中护理上,本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术中保温优化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就做好保温工作,包括室温和湿度,防止患者在术中出现体温下降的现象,对于患者在术中的非操作区域的保护以及患者身体的保温措施都提前做好准备,患者在术中一切备品都要经过保温处理,再进行皮肤消毒措施,提前将冲洗液加温至38℃,静脉注射液体加热至37℃,在患者的双下肢帮上血液循环泵以及腿套,确保静脉回流正常,继而达到保暖的效果。在本次研究观察中,两组患者在术中护理中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明显,实施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患者安全感较强,体温恒定使术中出现的应激反应情况相对少,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临床安全性较高,应被积极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吴贤,蒋蕾,蔡梅香.综合术中保温护理在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4):595-597.
苏芳.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7):1-2.
于晓芳.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压疮风险评估及护理对策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7):5-6.
刘方,高琳琳.术中保温联合优化护理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