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目诊、壮医目诊与中医目诊的对比研究

2019-11-27 02:29覃小宾李彤黄家欣邱钰滢蔡宗余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2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覃小宾 李彤 黄家欣 邱钰滢 蔡宗余

【摘 要】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瑶医目诊、壮医目诊与中医目诊从理论基础、诊视方法、观察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对比、分析异同,着重阐述瑶医目诊法以丰富其相关内容,以期促进瑶医目诊法这一民族特色技法的临床应用,推动瑶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瑶医目诊; 壮医目诊 ;中医目诊;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2--02

观目诊病(简称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1]。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民俗文化等差异,瑶壮汉三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掌握了各具特色的疾病诊疗手段,其中都有目诊法。而各民族的互通往来,使目诊技术之间形成了既相似又有区别的特点。

在历史上瑶族并未形成本族文字,瑶医药传承主要依据口传心记而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瑶医药传承者李彤教授,主持、参与编撰瑶医学专著三十余部,为构建瑶医学理论体系作出突出贡献。瑶医目诊法也在逐步传承,李彤教授最早于1991年著有瑶医《观目诊病》[1],并牵头申报《瑶医观目诊病法》获广西第六批非遗项目。由于相关文献少,瑶医目诊法依据《观目诊病》[1],壮医目诊法参考李珪、李彤所著《壮医目诊诊断技术规范与应用研究》[2](下文简称《壮医目诊》[2])。

1 概念

瑶医目诊法是瑶医诊法中最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整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4]。现代壮医目诊法是医者通过借助四倍放大镜,观察患者眼睛不同部位的色、形、态以及血管脉络上的细微变化以确定病位病性,并作出预后判断的一种诊察方法。中医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3]。

2 对比分析

瑶医《观目诊病》[1]与《壮医目诊》[2]中相似内容异同点分析详见表1。

经过统计,《壮医目诊》[2]与瑶医《观目诊病》[1]在白睛、黑睛诊法和病例相似度高达95%,在目诊诊病特点和方法相似度达60%以上,并大量引用具体操作技术的相关图片及病例,其中不同点为其加入了壮医理论和部分表格。另《壮医目诊》[2]上篇中明确指出:李彤教授出版了专著《观目诊病》,使壮医目诊有了一定理论依据和临床研究积累[2]。因此可以认为,瑶医观目诊病法为壮医目诊诊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来源。

3 理论基础的对比

瑶医百体相寓论中,人体某一部位可以集中反映人体多个部位;心肾生死论中,黑眼即黑睛(虹膜),归心肾所主;三元和谐与人体盈亏平衡息息相关,人体内部脏腑盈亏失衡时将反映于眼睛,甚至在人未病时,可以根据眼睛发生的细微变化提前调整盈亏来预防疾病。壮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2]。中醫认为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目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3]。三族目诊法都认为目能映射身体各脏腑状况,其差异体现在理论依据。

4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2008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壮医目诊诊断技术规范与应用研究》[2]的诊断技术理论来源于1991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瑶医《观目诊病》[1],说明瑶医目诊法的理论总结成果的形成较壮医目诊法更早,目前壮医目诊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多来源于瑶医目诊法。因此,促进瑶医目诊法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李彤.观目诊病[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1.

李珪, 李彤.壮医目诊诊断技术规范与应用研究[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黄惠勇等 中医目诊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7):1479-1483.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