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工程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国际工程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众多从事国际工程的人员既要求掌握某一领域的技术专业知识,又要求掌握管理、法律、金融、外贸、保险、财会、风险等多方面的其他专业知识。本文从尝试根据国际工程行业的特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国际工程人才标准,以此两点为着重研究对象,对“如何培养出复合要求的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 国际工程 人才培养
在我国建筑业人才多达4000万人,居各行业之首的情况下,其中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到人才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而国际工程作为全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与日俱增。国际工程企业竞争的表现除了市场、技术等常规因素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竞争-人才竞争。目前从国际工程市场现状来看,西方国家的国际工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管理和多年的经验,占有绝大部分国际工程市场,可以说中国企业要想挤进国际工程市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价。
一、国际工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大体可分为一线直接操作的作业人员(简称作业人员)和从事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管理人员(简称管理人员)两大类。本文对于人才的分析主要基于后者。
国际工程是一项跨国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国际工程市场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所垄断,中国企业进入此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较高,必须根据国际惯例实施严格的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的新学科,且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对国际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国际工程人才应该是知识复合型、开拓外向型、创新型、同时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爱国精神的人才。
二、现有企业培训体制下的缺点分析
现有国内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的问题,从企业和学校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现有的国际工程中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工程人才培训的了解明显不足,国际工程项目中需要会外语、技术精通、善于管理、并懂得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培养难度大、成本高、并且容易流失。虽然许多国际企业已经开始注重这类人才的培育,但还是存在重复使用率高、轻培养等问题。
(二)重视技能和知识培训,忽视学生的其他素质培训。中国的国际工程专业培训,较多的倾向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管理理论等等,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思想道德、人品、为人处世等其他素质的培训。导致他们在面对外企提出的高报酬,大项目等优惠条件时会选择跳槽,从而放弃手中已经跟进的项目。欧美各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的人格修养,开展了较多的态度培训和参与课程,期望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学生对于工作的亲切感,对于未来服务组织的忠诚度。因此,我国国际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时,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力争把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讲信用的有德之才。
(三)企业缺乏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国际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虽然许多著名的国际工程公司都已经开始重视人才职业培训,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目前的人才培训体系非常不完善。较多企业的领导对培训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于职业培训概念陈旧,管理方式和培训方法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系统和质量评估管理体系,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无法保证。其次培训管理机制仍有待更新,培训工作没有与员工晋升和发展有机结合,培训效果与培训单位、员工绩效挂钩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培训对象、培训管理部门普遍缺乏压力与动力。同时培训教材编写缺乏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缺乏企业内部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和相应的选拔、聘任、考核、培训机制。
三、创新培养模式归纳
为适合“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应当从学校培养开始就考虑多方面素质培训,让同学们多参与多实践,培养超前为工作服务的态度,以及卓越的协调合作能力。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入职前培训的重要性,在培养专业能力之余应当强调企业文化和工程重要性,避免出现过多的学术人才流失现象。因此在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和培养制度设计中,需要将学校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从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学校和企业联手对于个人素质培养这三方面做综合考虑,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培养流程,如图一所示。
其实学校和企业对于培养国际人次专业素质之余,应当注意对于学生或员工的个人素质等软性要求给予重视。并且强调系统化培训对于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企业中对于入职新员工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培训后结果的反馈。并且及时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特殊情况作出调整,因地制宜,才能使得国際工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
基金项目: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的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201814038031)
作者简介:万旖璇(1996年),女,汉族 ,江西省南昌市人,本科,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