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叠瑶
10月,我随媒体采风团第一次来到湖南花垣县,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花垣县的“非遗+扶贫”故事。飞机落地张家界已近晚上十点,一辆中巴车又载着我们走了两个小时,才最终到达花垣县。第二天,夜色散去,我终于得以一窥花垣县的样貌。尽管是匆匆一瞥,依旧可以發现这里的人们并不富裕——路边的民房极少有超过三层以上的,甚至有一些还是土房、竹房。
经过崎岖的山路,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子腊村。从老远就能看到十几位身着苗服的妇女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唱苗歌、打苗鼓、喝米酒,村民的热情让我有点招架不住。走进村子,路一下变得狭窄起来,仅容三人并行。但就是这样的石板路,也不过是在去年才铺设好的。
子腊村苗服苗绣传习所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我到访的时候,三十多个位子竟座无虚席,每一位来学习的绣娘都在专心致志地练习。通过随机采访几位能独立出衣服的“老绣娘”,我发现做苗绣一个月大约会给她们带来1500-2000元不等的收入,这也许是为什么传习所能吸引这么多妇女来学习的关键所在。
通过做苗绣脱贫致富的不只子腊村。当我来到十八洞村,发现这里的苗绣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光女士背包就有近十种,包型都很时尚,苗绣的点缀也恰到好处。
在采访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传统,究竟怎么做才是对传统非遗的尊重?最终,七绣坊创始人石佳说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她说,非遗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刺绣手工艺本身,苗族服饰文化也是保护的对象。因此,七绣坊的产品除了手工刺绣,还有不少机绣产品——25块的小镜子、100元的手包……这些相对便宜的产品卖得最好,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非遗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过去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石佳向我们展示了一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她太奶奶做的嫁衣。很可惜,这件嫁衣最精美的部分已经缺失了,绣片被法国人买走。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投身到“非遗+扶贫”的事业中。七绣坊的产品不仅登上过国际时装周,还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产品也搭上了中车集团和高铁的快车,作为礼物送到“一带一路”国家。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村民们。
期待新媒体内容
特别喜欢《小康》杂志今年的县域报道,每一期都有几个非常好的县城、城市或者乡村让读者好好地去了解、去品读,而且我们也发现《小康》杂志的融媒体做得很好,在多媒体平台上经常能见到《小康》杂志精彩内容的展现,继续期待!
——大连市 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