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的困顿与应策: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

2019-11-27 03:38崔诣晨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创新教育高校

崔诣晨

摘要:高校创新教育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国外教学管理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有助于加强全员素质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高校可尝试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基本现实能力、潜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合理引导,实现“33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监督、检查与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强化高校创新教育质量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结构性要素;选择性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0-0054-06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创新教育堪称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和灵魂,它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1]。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被极大地激发,使其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创新人才[2]。我国高校在过去30年的改革进程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尽管如此,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质与量方面都出现“瓶颈”,这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3]。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创新教育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是,针对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路径,国内外学术界却始终存在较大的纷争,导致一些核心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和误区。这些问题反映了真实状况:具备一定的创新行为,但缺乏潜在的创新动力;思维活跃甚至具有批判性,但不代表潜在的创新意识;知识广博且不默守陈规,但不一定体现为创造力与开拓精神。可见,广而不精、博而不专的复合型人才不等于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路径的国内外比较

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尚同”。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中,循规蹈矩、随大流地追求整齐划一,导致现今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扼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强调一种聚合型思维,也即连续性而忽略跳跃性、集中性而忽略发散性。这种定势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时倾向于追求绝对,不敢质疑,不善变通或发散性思考。这种标准答案式思维即“不可多一字,亦不可少一字”的《朱子读书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这正是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明显逊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国内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通识性而不主张求异;相对地,创新教育则缺乏应有的理念培育和文化熏陶,人才制度改革跟不上社会需求[4]。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以国家竞争力培养为理念,将科学与哲学、技术相统一。这种理念以建构主义哲学为基础,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个体,而不仅是消费者”。创新思维是指形成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或产品设计的一种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由此,这看似无形的创新思维经过实践,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实践能力。“创造行动之父”西摩尔·佩帕特(Seymour Papert)于1994年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将创新意识的体验置身于人类学习的中心[5]。这一理论起源于杜威的教学理念。受该理论指引,西方不少高校采取教育界、商界和政府“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管理者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它通过游玩、实验和真实探究来探索事物的本真”。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实困惑

(一)将创新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与创新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强调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之所以会在实践中将两者等同,是长期以来国人对大而全的素质教育过分倚重。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素质”概念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开始引领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并对与之对立的“应试教育”展开口诛笔伐[6]。目前,学术界对素质教育形成的共识是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这一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就要与学生成长经验、生活世界相联系,努力为学生探索精神与情趣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支持与保障,以使学生在学習中体验思想、创造的智慧美。归根结底,通过这种形式,能全面激活学生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但不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等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大众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其中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全面提高。笔者认为,在实践路径上,两者异曲同工,且两者具有互补性。它们不是“谁比谁更先进、更高级”,也不是“谁能够取代谁”的两极效应。

(二)将创新教育等同于科学研究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往往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成终极目标,混淆了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界限。片面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热衷于让学生搞发明专利,甚至让学生搞应用课题研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偏离教学实际的所谓“创新”任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对此,高校的创新教育应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设计不同标准和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教育使师生关系进行重塑,教师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是辅助者,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建构者。学生作为独立的创新主体不再拘泥于书本和权威,也不再墨守成规,他们应善于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理念。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一般采取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授课,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甚至辩论、质疑。事实上,大学生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需要更加独立自主的反思和批判;教育者不再是授予知识的角色,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和概念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和互动”。

(三)将创新教育等同于创新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当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时,全盘实施整齐划一的制度与政令,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其结果就会造就言听计从、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的被教育对象。如果高校的创新教育只停留在追求经验技巧而不注重探求和把握其规律性,终将无法切中要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创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为依托;构建评价标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反馈形式多渠道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全面质量管理模型的引介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与组织绩效的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被多方面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工商管理活动中。20世纪80年代,全球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莫西·朱兰(Joseph M Juran)、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菲利普·克罗斯比(Philip Crosby)和阿曼德·费根堡姆(Armand V Feigenbaum)等人从理论上支持并肯定质量提高的优越性,同时为大量的企业提供实际的质量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受企业界质量管理举措的触动,英美等国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和减少成本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并向企业学习管理技巧,引入TQM作为提高效率的应对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7]。20世纪 9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有关教育领域应用TQM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领域:一是全面质量管理对教育的适用性讨论;二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方式;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模式探究;四是全面质量管理被教育组织部门应用及推行的案例分析等[8]。从该理论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过程均融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一)TQM 的基本工作原理

TQM的理论基础是PDCA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管理工作的運转程序,这一模式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基本方式[9]。它由“计划(Plan)—实施(Design)—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循环链组成,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瓦尔特·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进行了改进。

TQM在PDCA的基础上对管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划分,即4个基本环节、8个具体步骤。一是计划环节——拟定质量目标,确立管理项目,制订活动方案。包括4个步骤:第1步是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第2步是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第3步是查找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第4步是针对质量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措施。二是实施环节——执行计划。这个阶段包括第5个步骤,即按照既定方案实施计划,开展各种技术服务与管理活动。三是检查环节——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该阶段包含第6个步骤,即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与效果,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四是处理环节——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遗留问题。这一阶段包括第7和第8个步骤。第7步是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将其纳入相关的规定,以巩固已有成绩,防止再次失误;第8步是找出遗留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来进一步分析考量。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TQM理念可行性分析

高校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管理模式,而要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并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使各项配套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此研究者认为,TQM在高校管理中应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一方面,TQM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是否采用适宜的策略和运作方式,以及系统性思维;另一方面,要把重点从考虑控制手段转移到如何实现优选,这也是实施TQM的难点之一[10]。从西方国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来看,确立教育主体是关键所在。

希拉兹·阿西夫(Shiraz Asif)和阿卜杜拉·拉乌夫(Abdullah Raouf)于2013年将高校的消费者划分为外部消费者和内部消费者[11]。其中,外部消费者有三种层级:一级消费者是直接接受高校教育的学习者,二级消费者是家长和教育官员,三级消费者是未来的雇主、政府及社会。内部消费者由高校中的所有职员构成,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外部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这一理论观点对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起到借鉴作用。该校的管理理念主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映出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学生是高校的第一消费者,满足学生需求应当是每所高校谋求发展的重心。”可见,以“消费者中心”作为实施高校创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见图1)。

四、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的应用

研究表明,TQM的原则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境,而是取决于环境因素[12]。这意味着,要想将在欧美国家普遍适用的TQM原则引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践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跨文化检验,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TQM,正是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的一个潜在范畴。

(一)关键因素

巴瑞·戴尔(Barrie Dale)主张,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看作一种实用哲学,创造出“质量学校”;质量学校有四大支柱:消费者、持续改进、过程和领导能力[13]。罗切尔·伊斯梅尔(RoqiaIsmail)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应包括五大层面:一是确定质量的概念;二是识别出相互联系的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即质量、人员、组织和领导作用;三是形成和利用相互作用的团队;四是形成和利用一个计划性的组织机构;五是强调最高领导的作用[14]。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影响和制约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有五点。第一,使命认同——高校创新性教育能够得到广泛认同,能否脱离传统的僵化的教育模式。第二,关注需求与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将“过程导向”作为质量的基础。第三,团队建设——将高校创新教育建设作为组织设计的一项首要工作或焦点,同时将团队建设作为组织活动的基石。第四,挑战性目标——拥有理想,敢于挑战自我和追求卓越。第五,有效反馈——拥有系统化的日常管理工具,即通过使用有效的测量与信息反馈工具,建立与完善高校日常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达到创新教育目标。上述五个因素的衔接与反馈环环相扣、有机结合。

(二)实施方案

依据上述理论分析,初步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三级(高校、导师、科研单位)管理、三全(全过程、全员、全范围)管理、一持续(质量持续改进)”的“33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见图2),以保证高校创新教育培养质量工程能够相互衔接、高效有序地推进。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基本现实能力、潜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合理引导。

1.计划阶段

导师在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需要创造出一种质量文化氛围,通过质量教育与培训,在全体人员中牢固树立“消费者中心”“质量中心”的质量观。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运用好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和工具,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例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并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国内外学生质量状况、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的数据资料等手段,决定创新教育培养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如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责任制的确立)模式。

2.实施阶段

选择创新教育质量体系的要素。概括起来,有两大要素:一是结构性要素,它作为整个质量体系的基本成份(包括职权、工作程序、技术与管理标准、组织机构资源和人员),一旦缺少,质量体系就不可能存在;二是选择性要素,即高校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而选择并确定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控制高校教育质量的全部要素。具体见下页表1。

实施创新培养质量体系。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到高校整体活动。要保持体系的有序性,就一定要在目标、时间、联系和分工上将各项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次序协调一致,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

3.检查阶段

高校创新教育质量体系的评价标准是关系到整个检查阶段是否具备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其评价标准应遵循五项规则:第一,在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对创新能力和影响创新能力发挥的关键因素赋予较高的权重;第二,将学生的整体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增长作为主要的评价目标;第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四,在评价过程中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的反馈使得高校创新教育质量体系由闭合型变为开放型的信息搜集和转化系统。反馈工作可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且在监督和评价之后进行。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内部的质量信息遵循逐级向上的纵向反馈原则,最終汇聚到质量决策者手中;外部的质量信息由校方统一进行收集后,与内部反馈信息一起纳入到质量保障数据库中,最终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后作为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据。

高校教育管理以TQM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审视和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质量体系,实现“33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监督、检查与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探讨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与拔尖创新人才质量评估的常态化管理模式。只有当TQM模型按照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良制作出“一把精准的锁”,那么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学生就像“开锁的钥匙”一般为社会所需,使得高校创新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形成对接。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3]田玉敏,崔三常.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术论坛,2014,37(12):177-180.

[4]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型教育实践——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5.

[5]Papert S.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J].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4,10(3):241.

[6]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9-11.

[7]张会敏,方向阳.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哲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10(11):45-47.

[8]张美忠,杨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革与发展——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28.

[9]Chen S H.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J].Quality & Quantity,2012,46(4):1279-1296.

[10]Mitreva E,Taskov N,Metodieva B P.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System in Cad-Cam Textile Production[J].Journal of Wood Science,2014,45(1):19-23.

[11]Asif M,Raouf A.Setting the Course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 Quantity, 2013,47(4):2009-2024.

[12]Thompson J,Houston D,Dansie K,et al. Student & tutor Consensus:A Partnership in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7,42(6):942-952.

[13]Dale B G,Bamford J,Bamford D,van der Wiele A. Managing Quality: New Challenges[A]. In B. G. Dale, T.van der Wiele, & D. Bamford (Eds.), Managing Quality: An Essential Guide and Resource Gateway, 6th Edition[C].John Wiley & Sons, Ltd, 2016..

[14]Ismail R,Ali M.Workplace Incivility a Hurdle in TQM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of Balochistan[J].Journal of Education & Practice,2016,7(16):60-72.

(責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has long been a central and difficult issue in our research. By the comparisons and studies of the foreign teaching management cases, it is found tha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a modern managerial concept, is beneficial to reinforce cultivation of all members' qualities and completely exert their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visors should not only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fundamental practice ability and potential creativity of those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also guide them reasonably. Tak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oncept as a guida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o as to combine the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311"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Key words:colleges; innovative educati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tructural elements; selective elements

猜你喜欢
全面质量管理创新教育高校
全面质量管理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以规矩,得方圆
全面质量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究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