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发的地方实践与发展思考

2019-11-27 03:15董博赵宁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吉林省

董博 赵宁

摘 要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力量。在老工业基地亟待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通道,也需要职能部门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协同共治,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队伍;人才开发;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56-04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关键。党中央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连续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于全面提高高技能人才素质、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吉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发实践为例,总结归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分析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尝试提出地方政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开发经验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站在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高度,推出一系列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势头。

(一)整合优化布局结构,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2015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吉林振兴发展需要,吉林加大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力度,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等重要文件,对全省职业教育布局进行了全面调整改革。一是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把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重新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整体定位,着力推动长春市、吉林市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在其他市(州)至少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和若干所优质中职学校,在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加大中职学校整合力度,中职学校整合至260所[1],校均在校生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二是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探索推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融合建设,为各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就近就便提供技能人才支撑。近两年,总计投入近70亿元,在长春市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支持吉林市与工业园区同步建设职教园区,推动辽源市建设南部新城职教园區,并筹划在长白山开发区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园区(大学城),围绕长白山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方案》,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以产权为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改革试点。截至2017年末,全省共成立各类职业教育集团42个,覆盖10多所本科院校、140多所职业院校、800多家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及部分普通初中和高中[2],为吉林省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院校基础作用,畅通高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

吉林省科教优势比较明显,拥有普通高校62所、普通专科(高职)院校25所[3],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切实用好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吉林省着力推进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完善培养体制,提高培养效益。一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会动手、没理论”两大问题。一方面,引导推动部分省属本科院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部分高校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先后批准了东北师大人文学院、长春科技学院、长春光华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等4所高校建设技师学院。二是推动中高等职业院校衔接。坚持探索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努力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吉林省遴选部分优质中职学校、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中职—高职“3+2(相关医学专业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相关医学专业3+3)”贯通培养衔接试点。从这些年招生情况看,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从2014年的3346人、2015年的8608人,发展到2016年突破万人,达到11678人。同时积极推动技能人才双元培育试点,在吉林市、辽源市2个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市农业学校等3所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支持国家和省级试点单位招收1625名具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学生,有力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丰富技能提升平台载体

以师带徒、岗位历练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最有效方式。吉林省通过支持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技能培训平台,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企业内部的培训能力,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一是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企业和技工院校建设了2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给予每个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2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新技术研发、开展传技活动等。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建立,增强了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发挥了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劳动模范,分为技术攻关、技能传授、科研创新、服务示范等类型,在全省建立了371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有45个由全国劳模领衔,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和研修深造的平台。三是创建省级师徒工作间。为保护传统手工艺,支持更多技艺突出的技能人才带徒传艺,传承绝技绝活,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省级师徒工作间,首批已经创建10个,每个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四是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人社系统建设了14个“多功能、开放式、高标准”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以此作为示范引领,在市、县建设了53个省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教育系统建立了18个省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平台。

(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一是选树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吉林技能大奖”“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工匠”“吉林省首席技师”评选表彰活动,全省累计评选表彰50名“吉林技能大奖”获得者、338名“吉林省技术能手”,有8名高技能人才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称号、102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8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引领带动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将每年4月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宣传月”,举办以“弘扬工匠精神,振兴吉林经济”为主题的全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展,营造了关心、关注、关爱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物质激励。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鼓励企业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津贴、休假、体检、培训、研修等方面,参照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落实。长客股份、吉林油田等企业制定了“金蓝领”“首席操作师”“技能专家”等聘任制度,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每月2000元到3000元的岗位津贴。加大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力度。对“吉林省首席技师”入选者给予1万元奖励[4]。将“吉林技能大奖”奖金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吉林省技术能手”奖金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三是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坚持党的大门向技能人才敞开,深入做好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工作,让有信仰、有口碑的优秀技能人才及时加入党组织。仅2016年,在国有和非公有经济单位新发展工人党员3267人,占全省在岗职工新发展党员数量的23.2%。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吸纳,积极在工人队伍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注重向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倾斜。吉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570名代表中,有35名是工人党员,占代表总数的6.1%;吉林省36名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高技能人才有4人,占代表总数的11%,真正让那些一生坚守、贡献突出、社会认可的优秀技能人才享有良好政治声誉。

二、吉林省全面振兴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结构率先调整

吉林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提升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老三样”支柱产业,壮大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等“新四样”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高超技能的人才,特别是离不开规模宏大、机构科学、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引领和支撑。当前,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结构需要优化,从技能水平看,高级、中级和初级技能等级人才数量分别为51.4万人、88.9万人、120.0萬人[5],高技能人才总量不大;从分布上看,大多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比例较低;从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看,尽管近年来吉林省先后支持9所省属本科高校和27个专业实现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6],评审立项高职品牌专业(群)50个、中职示范专业150个[7],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骨干专业,但还远远满足不了要求。

(二)落实“中国制造2025”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明显不足。反映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往往是职业学校在唱“独角戏”,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不到真本事,企业招不到真人才。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制培养模式”试点地区,还存在着现代学徒制未成型、“双元制”发展缓慢、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一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缓慢,学校办学实力不强,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不足。吉林省需要继续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力度,统筹职业院校、用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创新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三)走出振兴发展新路需要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使用,而将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的规模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激发活力是关键。当前吉林省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还存在着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过于传统、技能鉴定规范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评价标准还停留在达标性的考核的程度,过于注重学历、资历等硬性标准条件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无法适应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晋升渠道不畅通,职业荣誉感还不强,社会认可度仍需提升。同时,技能人才薪酬待遇还不够高,职业吸引力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

三、吉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格局

一要构建形成上下贯通、前后衔接的规划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划的部署要求,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廓清发展思路、明确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高技能人才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措施、重点项目、政策保障,构建形成全局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二要谋划推出涵盖重点产业、突出高端引领的重点项目。专门针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首席技师打造、劳动者终身培训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项目,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同时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改革等中心任务,集中培养开发一批适应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要大力调整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按照事先引导、事后监督的思路,探索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合理设置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吻合。

(二)坚持改革驱动,打造深度激发高技能人才队伍活力的政策体系

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全面深化人才改革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在高技能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服务政策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要深化政策创新改革,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经费投入、评价体系、待遇保障、表彰奖励上出台突破性政策,在鼓励高技能人才承担省级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奖项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细化操作办法,形成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框架体系。二要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路径,打通高技能人才进入干部队伍、转型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三个通道,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吸引力。三要加强高技能人才联系服务,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各级党委重点联系服务对象,切实为高技能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帮助解决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真心实意关心关爱人才,让高技能人才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

(三)坚持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中,明确职业院校配套发展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围绕地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确定办学重点、调整专业设置,使产教融合深度融入經济转型升级各环节、精准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要引导企业集中区、各类开发区大力支持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职业院校优先保障域内企业人才需求,域内企业就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的局面。要逐步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加大教育集团建设力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要深化“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试点,支持校企“双主体”(既是用人主体又是办学主体)联合办学、壮大“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技师)师资力量、鼓励学生“双身份”(既是员工又是学员)入学,引导技能人才在职业实践中学习,支持企业有针对性地培育符合自身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坚持协同推进,形成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开发合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开发专业性强、任务重、链条长,涉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各个方面。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领导体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宏观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领导牵头、层层负责、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将政府主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地方教育附加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加大对技工院校支持力度;引导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基础。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为人才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列入党建和领导班子考核指标,确保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2][6]吉林省教育厅.对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3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EB/OL].(2017-05-13)[2018-12-20].http://www.jledu.gov.cn/show/44459.html.

[3]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3-28)[2018-12-20].http://tjj.jl.gov.cn/tjsj/tjgb/ndgb/201803/t20180328_5118094.html.

[4]王培莲.“吉林省首席技师”获得者奖励丰厚[N].中国青年报,2011-09-20(06).

[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5[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6.

[7]缪友银.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吉林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N].吉林日报,2018-12-14(06).

Abstract  High-skilled personnel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such as Northeast China industrial b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urgently awai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realiz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killed personnel faces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deepen reform comprehensively, establish mechanism, build platform and unblock smooth passage for the growth of high-skilled talents.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for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pull together and collaboratively work,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high-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high-skilled personnel; personnel development; Jilin Province

Author  Dong Bo, doctorial candidate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55); Zhao Ni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Personnel Sciences

猜你喜欢
吉林省
奔跑的小浪花
蒲公英和毛毛虫
秸秆禁烧这些事 吉林人要知道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吉林省经济状况浅析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吉林省经济状况浅析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injuries in student sports
反腐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