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游戏精神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回归与实现

2019-11-27 09:58廖龙光
教育界·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美术教育幼儿

廖龙光

【摘要】功利性的倾向和成人化的标准造成了幼儿美术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使幼儿无法从美术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活动体验。幼儿在美术教育进程中与环境中的互动宛若游戏,所以其中也存在游戏精神。对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加以探究,有助于成人更好地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与美术行为,并采用更恰当的方式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文章根据游戏精神的特点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实现游戏精神提出了实践策略。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美术教育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要逃避世界,最好莫过如通过艺术;人类要使自己与世界连接,最好莫过如透过艺术。”逃避世界,是成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与命运之重的选择,通过艺术,人类便能逃向童年,回归自我最初的精神家园。而作为幼儿,在艺术中观察与倾听世界,也通过艺术向世界表达自我。艺术成为幼儿沟通与联系世界最好的桥梁,其中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与造型,表达着幼儿对美的认知与诉求,也是幼儿对自身情绪的宣泄与心灵的释放,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在当下美术教育的活动中我们却常常发现美术教育与幼儿的发展背道而驰。

佳佳老师要求孩子们画花,她在班级前方摆了一盆鲜艳的黄菊花,班里的孩子不一会儿就画好了,有的举手,有的呼喊,都邀请老师来看。可是当老师看完孩子们的作品后不禁摇头,有黑色的菊花,有只有两条线表示枝叶的菊花,甚至还有没有花瓣的菊花。老师问孩子:菊花的花瓣去哪儿了?孩子说:“被虫子吃掉了”。老师无奈,只好将事先准备好的精致的范画拿了出来,让孩子们照着上面的图案画。可是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不会”,有些孩子画了一会儿就转而画飞机大炮去了。这样的场景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并不鲜见。孩子们为什么对老师的绘画命题丧失兴趣,为什么无法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仅仅是因为幼儿美术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更多的是美术教育者对于幼儿游戏精神的漠视和误解所致。

游戏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目的与本身,游戏精神的说法自古有之,却也众说纷纭,中西不一。在中国古有庄周梦蝶,著逍遥游,以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斯宾塞和席勒则认为游戏是幼儿剩余精力的释放。而弗洛伊德则认为游戏是幼儿“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按照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天地里的一切。”總而言之,游戏精神,一方面指的是游戏活动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另一方面,它也涉及处于游戏活动当中的人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譬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震宇则将游戏精神概括为:“一个人自主地创造和愉悦地体验生命的能力,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的积极精神。”然而不论何种学说,自主、创造、和谐一直是游戏精神最主要的内涵,而这也正是幼儿美术教育所要实现的价值所在。那么作为教师,又要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幼儿的游戏精神呢?

一、找准教育定位,发现游戏之美

首先,教师要重新审视美术与游戏二者之间的关系。美术与游戏并非分裂对立的,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既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固化幼儿对于美的理解和向往,也不是在美术活动中强行加入游戏,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将美术自身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与载体。当幼儿自主选择材料,随意创作,自由想象,浑然忘我,乐在其中时,美术即是游戏。教师不仅要尊重和欣赏幼儿在有组织的活动中的创作,也要善于捕捉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种无意或者随机的美术表征。这样的游戏是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可能在幼儿园,也可能在家庭与社会公共区域 ;可能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也可能在区域或者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妮妮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在菜地里发现了一只大青虫,在区域活动开始时便向老师要纸张画毛毛虫;宸芯在班级科学区观察影子的变化,她固定好手电,在纸上照射出玩具小兵的影子,描完了影子的轮廓后又在影子里细细地画上了无数小小的星星和月亮的图案,然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喃喃自语道:“这样才漂亮。”这些都是美术自身在美术活动之外的延伸,是幼儿自发运用美术进行游戏的真实写照。

二、支持自主创作,适时提供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的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都是对教师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在美术教育中落实游戏精神的要求。正如丁海东所说“当幼儿作画或手工操作时,大可由他随意地乱涂乱画,或不拘一格,而不必时时遵循预设的约定,以事先圈定的范例,牵制孩子的想象及发挥。”

当幼儿表示“我不会,我不行”的时候,表示作品显示的技巧技法超出了幼儿自身的能力,这要求教师熟知幼儿表征的发展规律,熟知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创作特征,为不同的幼儿提供适宜的审美对象,并在美术创作停滞不前时推他一把,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另外慎用范例示范并不是不能采取范例。范例示范亦有其优点,有助于孩子迅速地掌握绘画或者手工的技能技巧。在采取范例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是授之于鱼,更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去提取范例里面的元素,更好地为幼儿自主创作服务。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情感氛围

美国全国艺术教师协会颁布的《美术教师评价标准》中指出,教师要“能够创造一个安全的,有趣的,心理上积极的环境,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创作。”尽管美术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无声的,是静态的,然而美术教育的过程可以是动态的,声情并茂的。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作为幼儿教育者,要善于在美术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契机,丰富幼儿的人生经验,提供感知的素材。比如在在开展扎染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展示少数民族舞蹈,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跳一跳,既感受民族特色的服饰,也感受那浓浓的民族氛围。又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可以播放与之基调相匹配的同名歌曲,帮助幼儿感受画面那苦闷压抑的氛围,理解纤夫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与辛酸。

四、改变评价标准,科学回应幼儿

著名画家官其格在某次儿童画评选活动中是这样评价作品的:“我们评价中国儿童画的时候,不能大人看不懂就說它不好。”“所谓老师说的,家长说的,就是要看的明白,画什么像什么,不能胡画,就像一个人画的一样,你说这30幅儿童画还是儿童画吗?”[6]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作品既是对特定对象的表现又是对对象的再造与超越。真正的幼儿作品往往高度抽象,充满了夸张与想象,通过无意识的省略与突出,以集合形象的形式将自我认知的世界直白地展现在他人的眼中。这样的作品往往和丰子恺、毕加索、保罗克利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诸多大师到了艺术生涯的创作后期,作品便愈发地返璞归真,充满了童真童趣。正如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大师,每一幅孩子的作品都是大师的作品。

自古以来,美自身即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幼儿作品是否符合美的标准,而在于幼儿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必须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自由地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完全自主,自我,全神贯注,手舞足蹈,或喜或悲,如痴如醉,让冲动与本我得到释放,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幼儿天性的释放,更是一种极富浪漫主义的游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理解这样的精神,赞颂这样的精神,将这样的精神作为美术教育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回应幼儿,鼓舞幼儿,使游戏精神真正回归童年,回归美术教育中,这正是当代幼儿美术教育者所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 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2]张婷婷. 幼儿美术创作中的游戏精神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王振宇.追寻游戏精神,实现游戏课程化 [J].中国教育报,2019 (06).

[4]丁海东. 游戏精神是学前教育的灵魂 [J].中国教育报,2011 (07) .

[5]许维.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乌斯哈拉.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融合[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20).

[8]桑海霞.悦动场景美术,丰厚幼儿情趣[J]. 中国教师,2017(S1).

[9]何晓莹.幼儿美术教育浅探[J]. 黑河教育, 2001(04).

[10]薛彦平.学习陶行知思想,指导幼儿美术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11]童玲.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J]. 学周刊, 2017(05).

[12]邹梅芳.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

[13]艾孜买提·阿布都克里木.日本幼儿美术教育评介[J].美术, 2012(06).

[14]马意霞.幼儿美术教育初探[J].发展, 2008(09).

[15]沈建洲.幼儿美术教育的美学启示——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感[J]. 学前教育研究, 2002(05).

[16]王安冉.幼儿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路径探析[J]. 教育观察, 2019(06).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美术教育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