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勇清 李晓倩 姚祖培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复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抗凝、控制心率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复元胶囊,2组疗程为12周,对比2组氧化应激标志物(MDA、SOD、HCY)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受试期间,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统计对照组41例,治疗组43例。2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氧化应激指标(MDA、SOD、HCY)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02%,对照组63.41%,治疗组显著优于证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复元胶囊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房颤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关键词:化瘀复元胶囊;房颤;氧化应激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0-0037-03
房颤又称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73-79岁阶段,其患病率高达14.4%[1]。该病可导致心力衰竭以及血栓栓塞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而房颤在老龄化人群中表现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目前关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化瘀复元胶囊干预房颤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受试期间,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统计对照组41例,治疗组43例。2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1.2.1房颤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定并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房颤的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慌、胸闷、运动耐量下降等)、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心室率较快,节律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f波代之,R-R間期不匀齐)明确诊断为房颤。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2]中心悸(心血瘀阻证)的标准制定。主症:心中悸动,惊惕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两协肋痛;舌苔:舌质紫暗,舌下瘀点、瘀斑;脉象:脉涩或结代;以上具备2项主症,次症兼具,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①年龄50-80岁,性别、病程不限;②符合房颤的西医诊断标准;③符合心悸(心血瘀阻证)的辨证标准;④病情相对稳定,近1月内未服用其他任何中药、中成药者;⑤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4排除标准①瓣膜性房颤患者;②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③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语言沟通障碍者;⑤精神异常,不能配合完成者;⑥确诊为甲亢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患者;⑦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⑧合并有恶性肿瘤、肝、肾及内分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⑨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梗阻型心肌病、未经修补的心脏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有明显感染者。
1.5脱落标准①纳入病例主动退出试验者;②纳入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或者过敏反应者;③研究过程中患者未按要求服药,影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1.6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抗凝、控制心率的方法。②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化瘀复元胶囊(水蛭、地鳖虫、三七等组成,含生药每粒0.3 g,南通市中医院制剂室生产,苏药制字,Z04000155)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③2组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按照相关指南治疗。以12周为1疗程。
1.7观察项目
1.7.1安全性指标①肝功能(ALT、AST);②肾功能(BUN、Cr);③凝血指标(PT、INR)。
1.7.2氧化应激指标①丙二醛(MDA);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③同型半胱氨酸(Hcy)。所有病例所抽取静脉血,均送至南通市中医院检验科统一保存检测。
1.8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④加重: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证候计分标准见表2。
1.9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首先进行组间可比性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组内、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2.2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见表4。
2.32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基线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有害刺激时,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OS)、活性氮自由基(RNS)产生过多,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氧化应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研究认为房颤的发病是多个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氧化应激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生物体内有多种氧化应激标志物,主要有:①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②丙二醛(MDA);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④ROS;⑤Hcy;⑥NOX2等[3]。易茜等[4]研究发现:房颤患者组右心耳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升高、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房颤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而SOD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因子,在抗氧化应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官媛等[5]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犬静脉血中氧化应激产物增多,SOD的含量显著降低,说明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体内氧化应激因子蓄积增加,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王立玉等[6]运用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房颤,结果治疗组SOD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房颤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同型半胱氨酸(Hcy)是氧化应激标志物之一,在自身氧化过程中可能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进而刺激炎症反应诱发房颤。研究发现:房颤病人血清Hcy水平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与左房直径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参与了心房重构,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7]。另有研究表明:活性氧清除剂可减少过度氧化导致的细胞膜损伤作用,并减轻心房电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率[8]。
祖国医学并无房颤病名,应属“心悸、怔忡”范畴,发病时多以心慌、惊悸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濡养;实者多因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脉不畅。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力倡瘀血致悸理论,并由此开启了活血化瘀治疗心悸的先河[2]。姚祖培教授基于瘀血致悸理论,应用化瘀复元胶囊治疗房颤,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化瘀复元胶囊(水蛭、地鳖虫、三七等组成,含生药每粒0.3 g,南通市中医院制剂室生产,苏药制字,Z04000155)为南通市中医院姚祖培教授临床经验方。处方以破血消瘀散结的虫类药为主,选用破瘀血而不伤正的水蛭、地鳖虫等虫类血肉有情之品,配伍既能散瘀消肿定痛,又有生血、止血、补气作用的三七等草本药辅佐、制衡之,可避免破血药多伤血耗气、易致血溢妄行之弊端。全方药简力专,取精用宏,通中寓补,破血逐瘀而不耗伤气血,正合祛瘀以生新,活血以复元之意[9]。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氧化应激指标(MDA、SOD、HCY)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02%,对照组63.41%,治疗组显著优于证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化瘀复元胶囊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房颤氧化应激反应有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化瘀复元胶囊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但并未反应其中具体的因果级联关系,期待后续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阐明化瘀复元胶囊干预房颤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1]Vivencio B,Alberto C,Calos E,et al.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val-FAAP study[J].Rev Esp Cardiol,2012,65(1):47-53.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2.
[3]吴丹丹,陈瑜,张腾.房颤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2):1342-1346.
[4]易茜,蹇朝,李勇,等.氧化应激标志物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的变化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55-59.
[5]官媛,单兆亮,郑强荪.左旋卡尼汀在犬心房急性电重构中的抗氧化作用[J].心脏杂志,2011,23(1):7-10.
[6]王立玉,沈雁.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对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1):36-39,45.
[7]张静,李学文.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65-567.
[8]刘海德,何燕,曾志羽,等.药物干预缝隙蛋白连接蛋白43介导的氧化应激对交感性心房颤动犬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血管杂志,2015,17(3):291-294.
[9]杨英俏.化瘀复元胶囊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干预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