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超
一、加点生活味,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有心人,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看待、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领会数学学习的作用和魅力,真正让数学课堂充盈“生活味”。
在教学体积时,教师拿了两个玻璃杯,一个装荔枝,一个装桃子,学生们感到很好奇,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看。只见教师将一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在另一个杯子中放入荔枝,将倒满水的杯子向放有荔枝的杯子里面倒水。学生很快发现,杯子中的水有剩余,教师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认为,是因为荔枝占去了第2个杯子中的一些空间。如果此时教师就揭示体积的概念,学生的思维必定是困顿的,并不能真正理解。紧接着,教师将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将荔枝和桃放入,两个杯子很快溢出了水,然后教师将荔枝和桃取出,学生发现此时一个杯子中的水多,另一个杯子中的水少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很快意识到桃子占去的空间比荔枝占去的空间大得多,教师趁势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抽象的概念教学,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将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让学生在具有浓郁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知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二、加点探究味,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可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状态,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和“怎么办”的疑问。在问题的促进下,学会主动探究,大胆探索,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学了有用”“必须要学”的感觉。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校园内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花园的图片,问它们的面积,谁更大一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師让学生进行了探索,很多学生发现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所拼的平行四边形,思考以下问题:①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②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存有怎样的关系?③所拼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着怎样的关系?④三角形的面积应怎样进行计算?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顺利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索中逐步逼近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点音乐味,提升学习趣味
表面上看,音乐与数学没有什么关联性,实则不然。现在强调学科的整合,实现各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趣味和精彩。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精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把音乐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为数学课堂带来活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实践证明,音乐的引入,可以唤醒“沉闷”的数学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播放了儿歌《青蛙跳下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听着熟悉的旋律,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班级中充满了快乐的空气,让学生忘却了这是一堂数学课。紧接着,教师按了多媒体上面的暂停键,然后对学生说道:“如果让你继续往后说,你会说吗?”这个问题显然难度不大,嘴的数量和青蛙的只数是一样的,眼睛的数量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开始往下说,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如果有n只青蛙呢?该怎么说呢?”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儿歌,引入新课,在富有音乐味的课堂上学习数学,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和快乐,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抛弃陈旧的教学模式,践行新的课程理念,为数学课堂增加生活味、探究味和音乐味,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延伸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构建富有实效的课堂。◆(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