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前称重用多功能智能脚蹬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2019-11-27 03:03朱雪清朱文博王丽婷甘天朋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11期
关键词:脚蹬医护人员导管

葛 杨 朱雪清* 袁 胜 田 维 李 奇 朱文博 王丽婷 甘天朋

护理器械改造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用性和便利性日益明显[1]。目前,体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参考指标[2-4]。

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已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5-6]。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CA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7-4]中明确推荐要根据体重设定UFH的剂量。因此,介入术前为患者准确测量体重尤显重要。临床实践中,行冠状动脉介入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前,需由导管室护士为患者测量体重并记录,然后再协助患者平躺于导管床上。但对于行动不便以及高龄患者,需借助脚蹬并由护士搀扶协助方能坐于导管床上。为了增加患者使用舒适度及安全性,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及肌肉骨骼职业性损伤,减少术前准备用时,满足临床需要,本研究设计一种便携可移动、多功能智能脚蹬,旨在满足患者术前安全准备的需求,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的设计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主体设计采用优质201不锈钢板材,整体焊接加工而成(由北京京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脚蹬装置由脚蹬座、升降控制面板、拱形扶手、电子体重秤、升降装置、行走轮、语音播报模块、蹬面防滑板以及刹车装置组成,其基本结构见图1。

图1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立体结构图

2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的应用

2.1 工作原理

用于医护辅助的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包括脚蹬座和体重秤,其中,脚蹬座为台状结构,具有一定的高度(12~17 cm),可以为矩形台、圆形台等,其顶部设置有容置槽;体重秤设置于容置槽内,体重秤的称重面与脚蹬座的顶面平齐。脚蹬距离地面18 cm的高度适合身高≥150 cm的患者,此高度适合患者顺利迈上脚蹬并坐于手术床上。

2.2 操作方法

(1)医护人员将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移动到诊床边,患者双脚踩在脚蹬座上的体重秤上,脚蹬装置设有可升降平台,既能称体重,又能供患者踩踏在体重秤起到垫高作用,方便患者坐上诊床或平躺在诊床上,见图2。

图2 多功能智能脚蹬可升降平台

(2)医护人员只需将多功能智能脚蹬移动一次位置即可,简化了术前准备工作,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体重秤的称重面上设置有防滑垫,防止患者从体重秤上滑下来,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多功能智能脚蹬还包括设置于脚蹬座上且位于体重秤两侧的扶手。为了更加清楚地听到体重秤的播报声音,脚蹬座上设置有音箱,音箱与语音报数模块连接,通过音箱放大播报的声音,方便医护人员准确获取体重信息,见图3。

图3 自动语音播报称重及防滑垫设计

(3)患者可以用手扶住扶手,进一步方便了患者上下体重秤,且保障了患者安全。扶手优化设计为拱形扶手,手扶更加舒服,扶手的高度为0.65~0.9 m。扶手还可以为横杆结构,以方便患者手扶,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列举的结构形式,见图4。

图4 拱形舒适扶手

(4)多功能智能脚蹬还包括设置于脚蹬座底部的行走轮。方便医护人员移动多功能智能脚蹬,且省时省力。行走轮为具有自锁功能的静音轮,当多功能智能脚蹬移动到指定位置后,通过静音轮的自锁功能进行自锁,从而将多功能智能脚蹬的位置牢固固定,方便患者上下,不会出现滑倒的情况。在移动的过程中,静音轮的噪音小,不影响医院工作环境,见图5。

图5 多功能智能脚蹬自锁静音轮

3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的效果评价

3.1 病历资料

选择2018年1-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导管室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及房颤射频消融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及身高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及导管消融的患者;②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③介入术中采用普通肝素UFH抗凝的患者。

(2)排除标准:①无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②卧床患者;③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④介入术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患者。

3.3 术前准备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择期冠状动脉介入及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介入术前由导管室护士协助患者准确测量体重并记录,然后协助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完成手术前采集体重及手术体位的准备工作。

(1)观察组。采用带自锁功能、可升降且自动语音播报创新性的多功能智能脚蹬。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将多功能智能脚蹬推至导管床旁,协助患者于脚蹬上直接获得患者体重数值后,再让患者坐于导管床上。

(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重秤及简易木制脚蹬,患者进入手术间后由护士协助患者测量体重,护士将木制脚凳放在导管床床边,搀扶患者踏在脚蹬上,再让患者转身坐于导管床上。

3.4 评价指标

(1)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价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患者使用满意度以及介入手术医护人员体验满意度。

(2)研究者应用秒表记录患者从测量体重开始,至平卧于导管床上由准备护士发出“完成准备”口令时的时间。

(3)治疗结束后对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新型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的应用进行评分。患者满意度包括使用舒适度、安全感及平稳度;介入医护人员满意度包括安全性、省时、省力、便捷性、可操作性及稳固性,满意度采用5级评分法,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10]。

3.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呈正太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6 应用效果比较

(1)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比较。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为(40.02±2.66)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48±2.9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8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比较(s,)

(2)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使用舒适度、安全感和平稳度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0,t=-33.42,t=-34.3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分,)

(3)医护人员满意度得分比较。护士对观察组使用装置的安全性、省力、省时、便捷、可操作性及稳固性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1,t=-33.59,t=-31.26,t=-33.76,t=-34.42,t=-31.06;P<0.05),见表3。

表3 医护人员对两组使用装置的满意度得分比较()

表3 医护人员对两组使用装置的满意度得分比较()

4 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的应用效果分析

科学研究与创新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临床护理用具随着护理创新意识和力学科技的进步而发展[11]。本研究中,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设计的核心是为患者提供一种舒适、便捷及安全的术前准备辅助工具,可简化导管室护士手术前期准备工作,减轻护士工作量,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4.1 使用舒适安全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患者在舒适度、安全感以及平稳度的得分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木制脚蹬及体重秤称重的对照组,体重秤的称重面上设置有防滑垫,可防止患者从体重秤上滑下来,保护了患者的安全。优化设计的多功能智能脚蹬两侧的拱形扶手更加舒适,且方便患者上下,保障了患者安全。体重秤设置的语音报数模块,患者踩上体重秤后可通过语音报数模块自动播报患者体重,方便医护人员记录数据,且便捷、可操作性好。

4.2 耗时少测量省力

部分术前准备辅助工具会增加患者治疗的时间[12]。而使用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后,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明显低于使用传统木制脚蹬的对照组,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将体重秤和脚蹬有机结合在一起,简化术前准备工作,缩短准备时间。Bartnik等[13]研究发现,腰椎负荷过重会引起肌肉骨骼损伤,而使用一体式辅助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可减轻医务人员在搬运患者过程中的腰椎负荷,降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的风险,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5 结语

传统护理用具与临床需求的碰撞,新观念、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14]。多功能智能脚蹬装置稳定可靠,通过使用创新护理装备,间接推动了循证护理的应用,弥补了抗凝管理的不足,规范了工作流程,为介入患者术中抗凝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保障[15]。

猜你喜欢
脚蹬医护人员导管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脚蹬瞬间变车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