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热古丽·热依木 吐尔逊·买买提 贝力克孜·麦麦提 姚爱荣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新疆 阿克苏 843100;2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中心)
据统计,目前中国男性肺癌的发病率为5.09万人/年,中国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达2.24万人/年〔1〕。活性氧(ROS)是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细胞质膜上的还原型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同源物(NOX)2参与细胞反应生成ROS,其存在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与成熟〔2,3〕。本研究主要分析ROS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7例为肺癌组,年龄52~73岁,平均62.61岁,男52例,女35例;按ROS水平不同分为3组,ROS<35.0为C组,35.0 1.2主要仪器及试剂 RPM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sigIlla公司),胎牛血清(购自美国Gibco公司),肺泡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2'-7'-二氧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H2DCFDA)染液(购自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OS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翊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购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1.3细胞分离和培养 取术中切除的肺癌组织,立即浸泡于无菌的Hank液中,脉冲式反复冲洗多次后,用组织剪剪成1.0~1.5 mm3碎块状,加入0.25%胰蛋白酶溶液和0.02%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液,量约为碎块组织混合液的10倍,在37℃温度下消化30 min,每5 min摇动1次,将消化液除去,以不含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多次冲洗剩余组织,然后加入适量培养液,以巴氏管反复吹打组织液至单细胞状态〔4,5〕。在细胞中加入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摇晃均匀后,在1 000 r/min下离心10 min,将上清液倒掉,加入5 ml细胞培养液悬浮细胞后,接种到细胞培养瓶中,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胞密度>90%时,弃去细胞培养液,加入0.25%的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在1 000 r/min下,离心10 min,用适量RPMI1640完全培养基悬浮细胞后,按照不同比例接种到细胞培养瓶中继续培养〔4,6〕,同法进行正常肺泡细胞培养。 1.4ROS水平测定 将培养的肺癌细胞以每孔4×103个细胞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上,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弃去上清液,将H2DCFDA染液(5 μmol/L)按每孔100 μl加入,避光条件下反应30 min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荧光强度,激发波长和吸收波长分别为380 nm和532 nm,荧光强度即代表ROS水平〔7,8〕,同法测定正常肺泡细胞中ROS水平。 1.5免疫功能测定 术前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5,9〕;用ELISA测定空腹静脉血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1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1两组ROS水平比较 肺癌组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 2.2两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肺癌组CD4+、CD8+、CD4+/CD8+、NK细胞百分比、sIL-2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肺癌患者细胞中ROS水平与免疫功能相关性比较 A、C组免疫功能水平除CD4+/CD8+显著高于B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A、B、C三组免疫功能水平除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肺癌患者细胞中ROS及T淋巴细胞水平测定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B组比较:2)P<0.05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的一种癌症,5%的肺癌病患在初诊时即已发生远处转移,而外科手术治疗无疑是现在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多种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强大优势,结合后续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临床疗效正在逐步提高。但肺癌患者机体免疫力往往很差,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上述治疗方法的应用。相关文献报道提示ROS是影响人体衰老、染色体畸变、细胞凋亡、肿瘤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分子物质〔11~14〕,随着对ROS研究的深入,对其认识也更加全面,ROS参与多种途径的信息传递过程,参与多种生物学效应,在氧化还原敏感性基因调节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5,16〕。本研究在通过对相关文献报道整理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早期肺癌患者癌细胞中ROS水平与机体免疫力的相关性研究,旨在探索两者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提高免疫力和肿瘤治疗寻找可靠依据。 ROS的双向生物学效应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对其特性、作用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ROS在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过程中产生,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真核细胞中多数可产生不同浓度的ROS作用于信号传递。ROS最先发现于吞噬细胞,随着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陆续在T、B淋巴细胞中发现ROS,尤其是在T淋巴细胞受体活化后的极短时间内其细胞内即可检测到ROS生成,说明ROS是T淋巴细胞受体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子之一〔17〕。研究数据显示,淋巴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NOX2作用生成,而实验动物体内后者功能缺失的T淋巴细胞中ROS的生成量显著减少且对慢性肉芽肿性病(CGD)易感,这说明机体免疫系统中ROS 的主要来源于NOX2〔18〕。 ROS在机体遭遇病原体侵入后可大量产生,成为机体防御病原体的武器,目前其产生的超氧化物对于病原体的防御杀伤能力还未有明确定论〔2〕,但超氧化物可进行后续反应生成相对稳定的过氧化氢(H2O2),而H2O2可反应达到杀伤病原体的目的〔2〕。ROS可提高NK细胞的活性且介导NK细胞的病原体溶解作用。Case等〔19〕在ROS影响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的实验中,提高胸腺组织中ROS浓度后T细胞发育明显受到抑制且影响获得性免疫功能的成熟。 对于肺癌患者,提高免疫力治疗是整个治疗方案和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但由于癌细胞转移、肺功能下降等因素制约,许多肺癌患者免疫力十分低下,后续治疗效果欠佳。ROS对机体具有双重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通过对肺癌细胞中ROS水平的测定与机体免疫功能水平相对比,进一步把握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肺癌患者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研究中数据分析显示,肺癌患者癌细胞内ROS水平较正常肺泡细胞明显增高,提示ROS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水平与肺癌细胞中ROS浓度水平具有明显依赖性,ROS低浓度的增高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高浓度的增高使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相关性呈现波峰状态。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对ROS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化和多元,ROS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正在被一步步剖析,在对机体免疫力调节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阐述肺癌细胞中ROS水平与免疫功能强弱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肺癌患者提高免疫力和肿瘤治疗寻找最佳契机。我们可以通过调控肺癌细胞中ROS水平至适当浓度,使机体具有最佳免疫功能,结合提高免疫力药物治疗,为肿瘤治疗方案的施行创造机会。后期,我们将继续探索免疫功能最佳的肺癌细胞中ROS浓度靶点,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为肺癌的治疗营造更好的机体条件。2 结 果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