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根
(福建省顺昌县洋口中心学校 福建 顺昌 353211)
历史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一系列错综复杂但彼此相关联的事件组成,而每个历史事件又包括历史背景、事件发生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等。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逐字逐句阅读记忆,很难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内容,所以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学生必须带着理解去记忆,关联学习记忆,才能准确把握理解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1.1 教学手段落后,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的老师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学习,教学方式还是单方面的“满堂灌”,缺少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只是将历史事件当成故事去看待,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对历史课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更别提灵活运用了。
1.2 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很多学生在看到历史材料分析题时,往往只是扫一眼题干就开始阅读材料,回头再看问题时,发现有遗漏的或不明白的还要再读一遍,浪费了时间。另外还有学生审题不清,不注意问题的重点、问题的有效提示,导致漏答或者答非所问,降低了考试效率和分数。
1.3 学生缺乏充足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或者感兴趣但所学知识内容范围有限,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知识储备不足,在阅读历史材料后感觉印象模糊,所知的东西似是而非,在答题时就会出现知识空白或知识点混淆,容易出错。
要想提高学生历次材料的阅读能力,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其次要有适合自己的阅读理解方法,最后就是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达到教学目的。
2.1 多种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除了讲述课本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空白或者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用一些影视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事件的始终和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年轻学生的欢迎,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老师讲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多问几个问什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2 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外,老师还应倡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学习知识,可以以看一些历史书籍,参观历史博物馆,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学习和思考,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2.3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有的喜欢略读,追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速度,有的逐字逐句研读,喜欢把一个个字词都理解掌握,还有的喜欢“跳着读”,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本是最主要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初步接触这些知识,最好的阅读方法就是精读慎思,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记录或标记符号,知识的重点难点一目明了,为以后的阅读提供方向,提高阅读效率。历史是一些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事件组成,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将这些时间关联理解记忆。历史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趋势,但横向上会有很多交叉之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时间线将这些历史事件归纳比较记忆,效果会比较好。另外,在课文上有很多的小字部分,是对历史资料的补充说明,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忽略了这些知识点,注意这些细节有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
而在考试中的材料阅读时,绝对不能逐字逐句去精读,因为考试是有时间限的,在阅读上花的时间太多意味着思考和作答时间的减少。在阅读材料前,学生应先看问题,看问题涉及到了哪些内容,带着问题去有选择性地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内容作出标记,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避免错答和漏答,从而提高阅读速率,优化考试时间。
2.4 合理分析综合运用。历史材料考试可能会有一些主观的问题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材料一是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个就是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比如材料可能给了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然后让学生对命题进行分析和作答。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要分析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点,包括事件、任务、事件影响力等等,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无论何时何地,阅读都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老师们应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