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彩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 湖北 长阳 443522)
新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数学思维是一种思想活动,是考虑问题所占的角度,是脑力与数学对象的一种相互作用。思维是在一定的规律探究中形成的,能够直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基于数学思维,学生能够理清数学内部之间的知识结构和数量关系,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无形之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永远停留在初级阶段,进入初高中学习后,陡增的知识难度会让学生感到束手无措,甚至会影响成绩,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担起重任,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的渗透,帮助学生简化数学学习难度,使其能够用规律性思维探究问题,在学习上感到自信。
1.1 以兴趣为起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思维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首先要将兴趣作为基点。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此时大脑活动处于异常兴奋,特别适合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以兴趣为起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在无形之中发展数学思维。
比如“轴对称”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花草图、模型图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的特点,领会轴对称概念。再如学习“旋转”时,让学生举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旋转现象,学生立马会想到摩天轮、木马属于旋转,因为这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娱乐项目。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钟表指针、飞机螺旋、汽车方向盘等都存在旋转现象,教会学生用广阔的视野想象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1.2 创设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维。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创设情境,将学生代入到情境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数学问题,在切身体验中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完成学习目标,感知到数学的魅力,并且也能使数学思维在情境中得到渗透。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选择好情境主题,既能够全面覆盖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实用性,确保整个过程中体现思维的培养。笔者觉得问题情境可以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机会,引发其深入思考,使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例如“时、分、秒”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代入到实际问题中,发起提问:时钟上有什么,你们知道吗?时钟上的小格格表示什么啊?你们起床时间、睡觉时间都该怎么用时、分、秒表示呢?然后在多媒体上展示时钟模型辅助学生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小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容易回忆,并且能够对照钟表模型积极思考。学生回答不同问题过程中锻炼了跳跃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1.3 注重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间的转换,还能够简化数学学习,加强抽象思维的提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在设计上插入了很多图形来辅助学生理解,而数学本来就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体,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本质,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纵向思维。为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
比如在“正负数”学习中,学生对正负数没有明确的界定,只知道零以下是负数,零以上是正数,如果在问题叙述中没有说“零”,学生很容易犯糊涂,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轴理解,规定起始位置的一个方向为正,那么它的反方向就为负,画出具体数轴,进而更直观化地理解正负问题。养成数形结合思想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会直接根据题中意境画出形象图,帮助自己理清数量关系,比如“路程——速度——时间”问题就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关键思维,可以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向量提供思维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是不可忽视的任务,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不但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逐渐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