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利津县汀罗镇中心小学,山东 东营257000)
当今,语文预习的现状大都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部分学生仅做到“翻书式”的预习,部分教师布置的口头预习任务无法获取学生的预习情况。思维的发展才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修订版的《语文新课标》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训练这一导向。也就意味着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成为了提升语文素养的首要环节,所以教师更应重视学生预习目标的设计,要使学生的预习任务更加的“具体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将语文预习与提高思维能力相结合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让预习思考的过程实现可视化,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可视化的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它能够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以图形的方式清晰的呈现出来。在语文预习中如果能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层面深入的挖掘知识,而且能够使得预习更具有可操作性,改变以往的“翻书式”预习。要让学生从预习中学会思考,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预习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具有独特性,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最初接触思维导图时可能都会有些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逐渐形成适合学生的的思维导图模式,当学生熟悉了思维导图的基本使用方法后,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文本的变换进行创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将思维导图内化成为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的一部分。
初次接触思维导图,学生可能找不到切入点,对课文的预习可能也不够完整,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够多样,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拓展。这时可以将思维导图分成词语解析、课文内容和段落分析三个部分进行。或许这时进行的预习不能呈现完整的知识性、扩展性和层次性,但对于初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预习的的学生们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前两阶段的学习基础上,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就可以向个性化和创新性方面发展了。如果学生已经能做到熟练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那就可以不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思维分支,而是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的有针对性的作图。比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性的知识点可以不在思维导图中呈现,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和课外知识上,并将自己拓展延伸的内容在思维导图中呈现。有的学生可能在预习中也产生的了疑问,这也可以自己绘制针对自身疑问的思维导图,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便真正体现了语文预习的价值和作用所在了。
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实用的思维工具,是在左右脑分析基础上以图画形式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不但可以使人们快速的理清思路,而且可以启发联想和概括的能力,与此同时促进创造力的产生。它可以很好的改变学生过去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认知方式,因为思维导图更多的以知识理解为基础,增加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思维导图清晰明了的呈现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缺点,以便查缺补漏增强知识的共享性。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归对语言文字的中和运用上来。学生语言运用理解的能力最初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思维导图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形成自身的教学思维导图,将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预习时能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和直观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哪里,这使得我们对学生难点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和讲解,并对学生预习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虽然思维导图有诸多好处,但作为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不能用以往全盘灌输和一刀切的思想来对待学生,在思维导图倡导的学习观中,我们要从学生的个性化预习中发现差异,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这才能够将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好的发挥。教师只有获得适合的教学载体、清晰地教学思路,才能更为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教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自主能力的培养,既应该是思维的培养,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在语文预习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用画图形式来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质疑、分析、思考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阶段就培养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能力,不仅对现阶段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