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2019-11-27 11:36:45刘月娟
儿童大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技能情感

刘月娟

(辽宁省新民市幼儿园,辽宁 沈阳 110300)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创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新《指南》的颁布,让我考虑更多地是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幼儿积极乐观,阳光自信,拥有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自我的完美统一与平衡。下面就谈一谈我在艺术领域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艺术也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幼儿园艺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上定位在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如何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样表述,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有的教师甚至将艺术活动中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视为附属目标。这便导致了在教育实践中追求量化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灌输的结果。那么,作为一名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到底应该持有怎样的观念,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把儿童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又要强调儿童各方面发展相互影响的必然性。我们应该坚信:幼儿在蕴含丰富审美刺激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够主动地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幼儿能够主动地观察、探索、模仿和表达,并主动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他们自我的个性和共性。因此,营造创造性艺术活动的良好精神环境对其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教师尽量少干预,因为幼儿的艺术思维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尤其是较亲近的成人。譬如,幼儿在专心作画时,如果教师不断地问他在画什么、想什么,幼儿很可能因此放弃自己正在创作的主题,而临时起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同样,在幼儿进行歌词、舞蹈动作创编时,教师最好不要干预,可多观察,适时的进行引导,以确保幼儿创编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第二,不要提供给幼儿直接可模仿的样式。比如手工制作,折纸,舞蹈动作等,可给他们提供可参考的步骤图,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尝试,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了解并重视幼儿所处在发展阶段。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艺术作品时,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每个阶段某种艺术活动的特点,才能识别某一个艺术作品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不同于同龄幼儿作品的独特创意。所以教师要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美,去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敷衍了事,力争做到眼神充满慈爱,语言落到实处。这样,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作品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既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又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第四,强调创作的过程而非创造的结果。想要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就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因为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所以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展现自己心中所想,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肯定,因为过程重于结果。

第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活动。艺术活动的展现是需要土壤的,就像一粒种子,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呼吸足够的氧气、吸收一定水分,还有适意的温度下才能顺利发芽,健康成长!

第六,鼓励幼儿自己评价自己的艺术作品。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能给幼儿提供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

同时,教师在创造艺术教育环境、组织艺术教育活动和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时,应当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尽可能避免主观片面地去“设定”幼儿发展需要的现象发生。如: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既有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的需要,也有通过练习获得技能的需要;既有通过模仿他人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需要,又有通过创造展现个性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因此,成人不应该人为地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性对立起来,将展现个性与发展社会性对立起来,而应该支持幼儿发展的全部正当、积极的需要。由于目前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实践中,“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还比较严重,把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变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要做到不是“过分”,而是“适度”;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那幼儿发展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所以幼儿发挥主观,才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也能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明确的目标定位不仅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注重自我感受、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再现能力。

其次,我们要把幼儿的生活和艺术生活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强调幼儿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又要强调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生活经验二者整体的作用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必然性。我们应该坚信:幼儿能够自觉地将一般性的生活经验与艺术性的生活经验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使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强化的过程中逐步上升成为更高级的、更具有普通自我指导意义的经验。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并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更要指导幼儿利用艺术活动及其产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如:让幼儿欣赏优秀又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长久的坚持不仅能让幼儿更加自信,更能够让他们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一是敢想敢说。由于我们借助作品的吸引力,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同时精心设计提问,使其成为对话的线索、交流的支点。在对话中,我们创设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同时,美术欣赏中对话法的运用使孩子们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很多孩子能尝试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词汇。例如,他们会说出“五彩缤纷的七色花”、“漂亮的垃圾箱”、“善良勇敢的小动物”等,词汇量明显增多,幼儿变得敢想敢说了。

二是敢做。欣赏活动后,幼儿能够尝试用简单的色、线、形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教师没有刻意指导幼儿如何用色,但幼儿的美术作品却很明显地显示出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平时我们不曾想到更未曾用过的颜色,竟然都出现在孩子们的画中,看起来平时表现力一般的孩子在创作抽象作品时却表现得出色,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获得了发展。当然,我们所说的淡化知识技能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因为只有知识和审美两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才构成艺术活动的整体。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美的表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过分地注意知识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又无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失去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的教育观念要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向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现情感转变,也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教育。

最后,我们要把幼儿园的教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强调发挥教育以及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整体性的积极影响,又要强调教育影响整体有机作用规律的必然性。教师应该相信幼儿“需要”和“能够”主动地、整体地生活和学习,而且也要求教师必须遵照幼儿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应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技能情感
高级技能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00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