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哺工:斯大林时期的“贡赋”

2019-11-27 19:11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9年33期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薛自立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提出“贡赋”论,以向农民征收“额外税”,进而发展工业。本文拟从“贡赋”论提出的目的、党内反应、征收组织形式及成效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还原史事,进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方针。

一、“贡赋”论的提出及党内的反对声音

1928年夏,为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斯大林在中央全会上提出“贡赋”论。斯大林说:“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取得工业发展资金,没有可能也不愿意举借奴役性的外债,而只能依靠内部积累。”如何内部积累?途径之一就是向农民征收“额外税”。

1929年2月,苏共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在联席会议上通过关于“剪刀差”问题的决议。会议重点指出,苏联农民除了要向国家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这些普通税费外,还需要在购买工业品时缴纳超额税,但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却低很多。即,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产品,也就是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为国家的工业化交纳贡赋。斯大林认为这是目前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然而是暂时的一种手段,其目的便是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状态。

斯大林为了发展工业,提出“贡赋”,这等于掏农民的裤兜,因此,遭到布哈林的激烈反对。其认为,贡赋是对农民实行军事封建剥削,势必对农业和工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二、集体化的组织保证

只有联系到“贡赋”论,后人才能从深层认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思路。斯大林当时认为,其时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武力威胁之下,苏维埃政权必须加速实行工业化,而农业集体化也难以避免。

1930年,苏共中央在斯大林的要求下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苏联在一定的时限内,实现农业全部集体化。为了响应中央的要求,各个地方政府大多采用了强制行政手段,迫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斯大林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被胜利冲昏头脑》,批评了当前政府的过激行为,用以缓和当前激烈的形势。但是当年秋季,却又重新开展农村集体化运动。至1932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建立20多万个集体农庄。

三、“贡赋”模式的得与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顺利实现,亚麻纤维、燕麦和小麦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皮棉产量居世界第三。这一方面为工业化提供所需的商品粮,另一方面还为城市每年提供1500万—2000万劳动力,使苏联工人数量由900万激增至2400万。因此,农业集体化成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增长速度是西欧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1928至1938年,苏联钢铁产量增长3倍,煤产量增长2.5倍。1938年,苏联成为农用拖拉机和火车头的最大制造国。

列宁逝世前曾经遗憾地说:“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史,我发现国家要发展重工业,需有大笔长期借款资金。我们曾经没有这样长期借款,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借到资金。”在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仍然没有借到什么款,却实现了工业的腾飞,其凭借的便是内部积累,主导即是“贡赋”。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陪嫁,“贡赋”为国家快速工业化提供了现实途径,但却导致了农民的悲惨境况。从1933年开始,义务交售农副产品制度在苏联开始正式实行,且国家付给集体农庄的购粮款,低于有些地区的生产成本。不仅农民的收入被剥削得所剩无几,基本自由也不能完全拥有。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实行了身份证制度,要求农民不得随意迁徙流动,农民也没有选举权利,地位低于国家其他公民,是实质上的二等公民。集体农庄制度不仅盘剥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限制农民的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

斯大林时期“贡赋”论的提出及其实践,以农业哺育工业,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却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苏维埃制度下的农民不是不知道“剪刀差”,但又只能用血汗滋养工业这个火车头。

猜你喜欢
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斯大林看电影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雾在做迷藏
影子
更正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