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态度与文献征引的几个问题

2019-11-27 18:20赵玉龙
大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者学术

赵玉龙

学术研究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规律和客观真理的探寻,我们只有端正研究态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地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文献征引是撰写学术论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操作中要讲求、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不能简单地随意征引“信手拈来”,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歪曲、篡改原始材料。具体而言,文献征引中应至少遵循四个原则,即树立正确学术思想,严守学术规范;尊重前人成果,标注引文出处;勿囫囵吞枣,宜区分雅俗;斟酌上下文,不可断章取义。

学术研究有其固有的程序和方法,我们从事这项工作、遵守学术规范与合理运用学术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端正研究态度,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具体而论,就是要纯净学术动机,不急功近利,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非稻粱谋的工具。要知道,学术创新不是随意拼凑,更不是猎奇、吸引他人的眼球,真正的学术创新与开拓需要长期下苦功夫、坐冷板凳,肯多方面挖掘、分析、提取材料与数据,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能为。此外,在具体撰写学术论著时,所征引的学术文献和数据并非简单地“信手拈来”,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与方法。下面本文拟就以上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敬畏学术,端正研究态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目前我国的学术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绩。学术研究制度建设也日臻完善,学术科研团队不断增多、壮大,诸多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但时至今日,学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学术腐败与投机依然存在,亟需广大学人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我们共同奋发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学术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相较自然科学,尤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否则是很难对相关问题做出恰到好处的解决的。唐代文豪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2]宋代范成大在《送别唐卿户曹擢第西归》中也有“学力根深方蒂固”的诗句。因此,学术研究一定要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科研实践的调查和数据的搜集,不可单纯为了创新而偷奸耍猾,篡改科研数据,制造学术垃圾。事实证明,只有具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于思考、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真正有所突破和创新,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从古至今,大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作出突出贡献的学人,无一不是沉淀了深厚的学养,然后专攻于某一领域而获得成功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各种数据库的日益完备,这既给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学术投机和剽窃有了可乘之机。当前,一些学者错误地将学术研究当作稻粱谋的工具,学术动机不纯,利用现代便利的网络条件和信息技术,专搞学术投机,不重质量只拼数量,成批制造学术垃圾,毫无学术良知和责任可言,败坏学术风气,这是应当值得我们警醒的。还有一些学者为了哗众取宠,引起学界的关注,常搞轰动效应,凭借主观想象,毫无根据地提出一些所谓的“新说”“创见”,以盗取学术声誉。其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为博取名利作研究的,最后没有不以失败告终的。即使一时轰动,那也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后便无人问津,销声匿迹了。因此,在国家现有学术体制下,广大学人应该增强自律意识,自尊自爱、尊重知识,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和杜绝有违学术规范的不良学术行为。在学术研究中如果不肯下苦功夫,不善于吃苦,一味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数据库胡乱拼凑、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那只会自取其辱,贻害学林,毫无意义。

从事学术研究,我们必须时刻拥有一颗敬畏之心,从低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一心向学,刻苦用功,积微小以致高大,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荀子·劝学》中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3]王符《潜夫论·释难》中也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4]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众所周知的显著成绩的。在埋头治学的过程中,还需甘于寂寞,不为外界名利虚荣所动的修养和定力,不让社会上争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干扰自己,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东汉时期的班彪就是一位自甘寂寞、不慕虚荣的伟大学者,他对司马迁的《史记》既作了《后传》数十篇,又对《史记》中的缺点和错误加以订正,功夫下得很深。范晔在《后汉书·班彪传》中称赞他的一生“守贱薄而无闷客”,班彪这种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的学术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古人讲“美成在久”,说明任何事物的完美无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成功。有些学者为了尽早出版专著、发表文章,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对一些学术基本问题的来龙去脉还没有搞清楚,就急急忙忙凑合一些零散资料出著作、发论文,四处出版、投稿,贪求虚荣,这便是急功近利、缺乏学术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既耽误了读书思考的时间,又养成了急于求成的恶习,即便有一点小小的收获,最终也难成大器。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说明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可急躁,要耐得住性子,否则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反常现象,带来“苗则槁矣”的恶果。所以,有志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还是把眼光放长远些,这样既会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风景,也会取得他人无法获得的成绩,岂不乐哉!

古人云:“聪明睿智,守之以愚。”研究学问切忌耍小聪明、钻空子,必须脚踏实地做些愚拙工夫,锲而不舍,经年累月,才能有所创获。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大底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工夫,如何得!”(《朱子语类》卷八)这可谓是当今学者最好的座右铭!

二、文献征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征引文献是撰写学术论著、从事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献征引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学术论著的质量水准,也侧面反映学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因而,这对于每一位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不可忽视。人们常用“信手拈来”来形容一个人在征引文献上的游刃有余,以及表现出的学识广博和专业功底的扎实。其实,要真正作到“信手拈来”并非易事,既要有渊博的知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则,满足特定的条件,而非任性随意,恃才逞能。我以为,文献征引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需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前期非洲猪瘟疫情防治工作取得的进展。主要是通过取缔泔水猪、限制生猪跨区域调运等途径,使得由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由50%下降到34.3%,由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由35.3%下降到19.4%。

(一)树立正确学术思想,严守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有其固有的规范和程序,要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每位研究者都应心怀敬畏之心,树立正确学术思想,严守学术规范,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世俗诱惑的干扰。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有序合理地开展,学界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这是对当前我国学风建设的最好引领。

文献征引的恰当与否是辨别学术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媒体和网络屡次披露出许多学者和高校的学位论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些研究者不能清晰辨别“文献征引”与学术抄袭与剽窃的关系,将抄袭与剽窃误以为是“文献征引”,从而违反了学术规范,造成了不良的学术影响。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对研究人员遵守学术规范都有明文规定,但奏效不大,成效微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研究者个人的学术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没有掌握,从思想上不能严格区分学术文献征引与抄袭、剽窃的界限。当然,也不排除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故意违反学术规范,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情况。文献征引以论证、说明问题为目的,征引的数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阐明问题为限,不能过度引用。除特殊情况,要避免征引的文字超过自己的文字,否则,很容易造成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严重后果。正如著名学者彭玉平先生所言:“引他人之论,勿失去自我。盖论虽出他人,却应为自家服务。否则全篇屡见张说李说,不见尔说,是拱手让出自家地盘也。”[5]

还有一些学者错误地认为凡是印成铅字的都是真理,凡是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论据和理论进行征引,一味盲从,这就没有了怀疑、鉴别的意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对论据辨伪存真的分析。因而,研究中一定要明白印成铅字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真理,要看他的观点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在论据客观可靠的情况下,文献征引应尽量以原始第一手材料为主,即使是转引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尽可能地查明文献的最初出处,时时刻刻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力求引文准确可靠。否则很可能因一字之差而改变前人的观点,使前人无故蒙羞,从而也就失去了文献征引的价值。

在文献征引中还要主动摒弃因人废言的学术思想。即使不赞同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但只要他的学说在某一领域确实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代表性,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不能因人废言,漠视不理,而应该如实、客观地评价,实事求是地加以征引。有的研究者甚至由于个人原因,对有些学者有成见,故而轻易否定其学说,这对于学术研究是极其不利的。一个真正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的研究者,应该胸襟广阔,海纳百川,涓细不漏。

(二)尊重前人成果,标注引文出处

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是在一代代学人手中完成的,类似接力赛,后来者总是在前人已经达到的地方继续向前推进,从而取得新的成绩。一些学术悬案的解决也必定是在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偷梁换柱,改头换面,换一种说法,故意隐蔽他人观点,使读者误以为是自己的研究思考所得。顾炎武在《日知录·述古》(卷二十)中就说:“凡述古人之言,必当引其立言之人。”[6]可谓警语。

刘梦溪先生说:“学术规范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前人和他人的成果问题。很多论文和著作吸收了前人或他人的学术成果,而不注明出处,这在学术上是大不德。学术论文写作,即使是从前人或别人那里受到了启发,也应该申明。”[7]面对前贤时修的研究成果,最起码的学术规范是在文献征引时如实标注说明,不自作聪明,随意化用、暗袭他人观点,无端据为己有。前辈学者陈澧在《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一文中就指出:“前人之文,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其见闻之渊博。若暗袭以为己有,则不足见其渊博,且有伤于笃实之道。明引则有两善,暗袭则两善皆失之也。”[8]陈先生的话确实是推心置腹之语,值得我们深思。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总结清代考据学的特点时,提出十条原则,其中第六条便是“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文献征引不仅反映一个学者的知识渊博程度,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操守与人品。所以,在文献征引时,无论明引、暗引,亦或化用他人观点都应该如实标明出处,或加案语、备注进行澄清说明。这非但不会影响自己文章的质量,以及学术声誉和地位,反而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因为学术创新本身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符合学术发展进步的固有规律的。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云:“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9]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在征引文献时,必须见原书然后如实加以引用,如此可以确保文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清代学者顾炎武就说:“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10]如果原书年代久远或者由于多种原因不易找到,确实需要依其他文献转引时,那也务必要注明转引文献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具体页码等,以便他人查核。这既是对论著作者的尊重,同时以示责任,是极为重要的学术规范。[11]

(三)文献征引勿囫囵吞枣,宜区分雅俗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学术研究从业人员的增多,国内外各个领域每年产生的文献数量数以万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献征引时必须区分雅俗,尽量选择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文献,不能囫囵吞枣,“拣到篮里便是菜”。

陈澧先生在《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一文中说:“引书须识雅俗,须识时代先后。书之雅者当引,俗者不可引也。时代古者当先引,时代后者当后引,又或不必引也。在精不在多也。若引浅陋之书,则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矣。”[12]葛兆光先生在《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前言中也说:“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里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13]这都是告诫我们,在征引文献时应该选择那些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论著和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的论著,一方面有说服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征引上乘之作本身也体现了征引者本人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功力。反之,不分清浑皂白,不论质量层次,随意拿来他人的论著征引入文,造成的结果轻则贻笑方家,重则非但不能起到征引的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反而制造了新的错误、歧说,误导后进,影响学术的健康发展。

文献征引的目的是为了佐证、阐明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因此,引用文献时一定要注意文献的权威性和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多引用专业性强、级别层次高,引用率、转载率高的论著。从文献雅俗甄别的角度讲,征引文献的质量亦反映了一个学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四)斟酌上下文,不可断章取义

文献征引一般是对他人材料或观点的引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清楚著作者的原意和所指,不能在引用时张冠李戴,随意增删,加入自己的内容;更不能将引文掐头去尾,断章取义,违背作者的原意。

学术文献形成于特定的语境之下,征引时一定要仔细斟酌原始材料的上下文语境,切不可断章取义。一些学者学风不严谨,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追求所谓的“学术创新”,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截录征引他人观点以支撑己说。殊不知,原文献作者的意思是说明“甲”,征引者没有认真考量分析,用来论证“乙”,这就很容易出错,闹笑话,缺乏最起码的学术责任。更有甚者,任意篡改原始文献,歪曲原意,以求得与自己观点的吻合。如此,既违原文献作者的本意,对其造成误解,又严重损害了原作者的学术声誉,把本非自己的观点由于他人的断章取义、随意增删而扩大化,这对于引用者和被引用者的损害都是巨大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术文献的误传,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此外,在征引一些我国古代的元典文献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古人虽不能为自己翻案,但元典文献都是大家熟知的“公共素材”,征引是否歪曲了元典本意,学界同仁一看便明,心存侥幸,弄巧成拙,只是自取其辱。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写作的书面语是文言文,对一些古文基础薄弱的学者来说,征引时尤需谨慎,不能凭借一些普及性的古籍今译本直接加以征引,必须在查核读懂古籍的基础上加以引用。如确实阅读起来有困难,可参照今人整理编选的一些古籍精校精注本,诸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等。

三、结语

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就指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经济的发展,GDP 的数量;二是科学技术水平雄厚,具有高度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四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且在国际竞争中超拔脱俗,占据绝对优势,很显然与其国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国家学术水准的高低又是由本国的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决定的。因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必须坚定信念,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端正研究态度,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因为这关乎祖国的繁荣强大,民族的复兴,子孙后代的幸福,以及人类的共同命运。

注释:

[1]吕家乡.探求:知识分子的天职[J].文艺争鸣,2002,(4):15.

[2]卞孝萱,张清华 编选.韩愈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8.

[3][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荀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

[4]彭铎.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4:425.

[5]彭玉平.倦月楼论话[J].古典文学知识,2017,(1):119-120.

[6][10][清]顾炎武 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 校点.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162.

[7]刘梦溪.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N].文汇报,2002-7-13.

[8][12]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1.

[9]颜之推 著,刘舫 编著.颜氏家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55.

[11]赵德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与规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200.

[13]葛兆光.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