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拓展: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张力无限的路径

2019-11-27 17:29椿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课堂

林 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个学时。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每周一节课,每学期二十周,除了节假日,仅有十几个课时。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将课堂空间进行适度、多维的拓展和延伸,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富有张力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一、借助导学案延伸课堂长度

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结合相关学者对导学案的界定,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学案定义为:以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由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它主要由学习目标、索引指导、疑点难点、技能任务、拓展延伸、学习反思六个要素组成,这六大要素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特点以及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机动调整,并且可以将导学案的使用对象——学生的反馈建议作为二次修改的重要依据,使之不断得到完善。

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在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的同时,整理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让其带着问题上课,在听课时目标就会更为明确。课中,导学案让学生学有所依,避免在课堂上手足无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工具,它规定的只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的进度、深度、广度的主控权还在学生手中。课后,学生将导学案整理收集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隐性知识,最终生成一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导学案,这必然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导学案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地串联了起来,给课堂长度的延伸提供了媒介。

二、依赖热点前沿拓展课堂宽度

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书本内容已显得相对滞后。作为肩负着培养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教师,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仅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技术操作。教师更要注重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让其将学信息技术和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一)关注热点,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发展的、生成的、与时俱进的。课堂内容大到民生国计,小到市井生活,只要是和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都是可以学习和应该学习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例如,在讲到《遨游网络世界》一课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嫦娥四号探测器”“G20峰会”“中美贸易战”“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酸碱体质理论”等时事,抛出了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技巧寻求答案,能够对事件形成自己的认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

(二)关注新技术,接轨前沿

在技术驱动的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即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为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计算机能帮你做什么?你还想让计算机为我们做什么?现有的技术能实现吗?如何实现?如果不能,你觉得还需怎么样的技术才能实现?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从探索到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趁机对云计算、虚拟化以及SaaS等这些热门的新技术、新应用适当地予以介绍并组织探讨,让学生了解有这些新技术,并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这些新技术,避免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大环境相脱节。

三、设计主题活动增大课堂密度

所谓“主题活动”教学,就是需要依托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围绕一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主题活动的内容可以涉及社会、道德、环境、人文、艺术、科学、历史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多方面。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画图软件之后,笔者安排了主题活动课《远离烟草,健康生活》,让学生运用画图软件整体设计和构思禁烟图,从香烟包含的有毒物质、吸烟的危害、怎样拒吸第一口烟、创作禁止吸烟的宣传画几个环节,让学生知道香烟的成分和危害,培养学生自小养成远离香烟的意识。又如,在学习了“WPS文字”后,笔者安排了《我来认识地震》的主题活动课,让学生综合运用Word制作地震主题板报,认识地震的成因、发生时的状况、危害性、检测依据、预防措施及自救方法;在学生掌握了“WPS演示”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制作了《美丽的吴江》这一宣传片,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吴江的民风、民情和风景名胜等来制作幻灯片作品,以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信息的搜索、分类、筛选、整理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分工协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生活应用提升课堂高度

这里所说的“高度”,是指课堂空间的价值高度。这种价值具体体现在“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而不厌”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1]。

因此,教师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例如,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知识鉴别电脑的性能,为家庭购置性价比高的电脑把好关;在放假期间,通过网上搜索制订全家的旅游路线并做好攻略;教会家里的老人使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帮助爸爸妈妈完成力所能及的电脑幻灯片制作;使用网络通信与外地的亲朋好友通话以节省电话费;给家人订制生日蛋糕送祝福;制作精美的课程表、家庭作息表、开支表,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会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是一种实际需要,进而提高学习的内动力。

在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时,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如在制订全家的旅游路线时会涉及语言的翻译、攻略的打印等问题;在制作电子贺卡时,会遇到音乐的编辑、图像的处理、声音的编辑、视频的解码等问题。在对这些新问题进行摸索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

结 语

综上所述,借助导学案延伸了课堂的长度,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冲破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局限;依赖热点前沿拓展了课堂的宽度,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社会、放眼世界;设计主题活动增大了课堂的密度,让学生在丰富、充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训练;生活应用提升了课堂的高度,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猜你喜欢
学案信息技术课堂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甜蜜的烘焙课堂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在课堂花开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