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

2019-11-27 17:29刘海滨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心理学积极性

刘海滨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管埭中心小学,浙江湖州 313100)

引 言

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认知过程,随着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情感、动机、需求、意志、意识形态等都成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研究效应。小学体育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专业课程,必须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基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提高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一、培养兴趣,调动体育训练积极情感

莎士比亚说:“学问需要合乎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受益。”可见,兴趣对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是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特定情境激发的结果。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训练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投入体育训练中[1]。

例如,100米跑步训练,我们在教学前可以先讲述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感人事迹,并借助这一话题构建“抗洪抢险”训练活动情境,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跑步训练。游戏方法与规则:根据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将学生分成人数、实力相当的两队,在游戏的起点处分别放两个空框,模拟防洪大堤,在50米处安排一个折返点,也放两个框,里面放置数量相等的实心球,与小组人数相等,模拟防洪沙包,学生从起点出发,到折返点取一个实心球返回将实心球投放到起点框子里面,用时最短的一队获胜。

由于为学生构建起训练场景,而且将100米训练有机融合在游戏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热情高涨,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激发动机,明确体育训练多元价值

动机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指出动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动机与人的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动机越强烈,行为者的行为表现得越积极、主动;反之动机弱化,行为者行为也相对薄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利用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体育训练价值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对发展自我的多元化意义,从而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2]。

例如,跳跃训练,在训练前,笔者播放一段兔子舞曲,给学生示范表演兔子舞,鼓励学生在笔者表演时可以模仿。表演完,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除了羡慕教师外,表示自己的模仿与笔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笔者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优美的舞姿、协调的动作需要我们掌握怎样的运动技能,最终引出跳跃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跳跃训练在发展人体协调能力上的重要性。

三、迎合需求,确立体育训练主体地位

需求是引发学生积极心理活动的直接因素,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体育训练中,我们要改变学生单一化需求认知,除了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需求外,还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需求、被教师尊重的需求以及实现自我的需求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优化体育训练设计,尊重学生的需求,迎合学生的需求,将体育训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确立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潜能[3]。

例如,侧向滑步推铅球训练,在训练时,为了满足、迎合学生的需求,在布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其他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其他学生观察,并将示范学生的表演制作成视频。然后,以学生的示范展示视频为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并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分析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动作结构与要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预备动作、滑步动作、用力动作与平衡等环节进行探究。

这一设计打破了教师示范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示范演示,尊重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如此,通过学生示范,也为教师的训练指导提供具体的案例,迎合学生感性化认知需求,使学生在生动案例的引导下,掌握训练的动作结构与技术要领。

四、尊重个性,实现体育训练因人而异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小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注意力、意志品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打破体育训练单一化模式,构建差异化训练模式,使体育训练做到因人而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例如,立定跳远训练,这一训练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与掌握必要的技巧。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运动能力与立定跳远难度,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基础组、发展组、提高组。基础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发展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组则要求更高。不同小组之间的要求不同,目标也不同。

将学生分成几个能力层级不同的小组,对不同小组之间实施差异化指导。基础组,侧重基本技能,发展组在基础组上提出一些较高的动作技术要求,提高组则加大动作难度。在实际训练中,组间的升级又能培养学生自我超越的运动品质,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避免统一化训练挫伤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五、群体训练,发挥体育训练广场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广场效应,即在群体训练中表现出一种从众心理,受其他参与训练群体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体育训练的广场效应,推动体育课堂训练与其他训练活动的融合。例如,将体育训练与体育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不同兴趣的体育社团成为提升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路径。

例如,篮球训练,我们可以结合课堂篮球训练,邀请篮球社团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篮球运动中的基本动作结构、技术要领,从而利用社团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体育社团组织篮球对抗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群体训练不仅可以利用运动参与者的行为对其他学生产生心理暗示作用,而且在群体互动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结 语

总之,小学体育训练中利用心理活动规律对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体系,除了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体育运动的心理规律,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激活学生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心理学积极性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没有用”的心理学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让学生爱上数学——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积极性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