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中心小学 朱 笋
目前来说,现代学校学生的学习大部分属于室内学习,也就是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能否在课上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就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超高的学习效率。但是,目前的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现在课堂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课堂主体是老师,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走神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效率的因素。老师在讲,学生没听,渐渐地,学生就开始听不进去,效率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老师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成绩,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不是系统性的综合考查。正常情况下,语文没有单一答案,但是教师往往注重的就是单一答案。语文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很多教师走进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教学效率自然也是好不了。教师眼中,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自由的想法却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就从思维活跃渐渐地演变为僵化的被动承受,类似于填鸭式地教学与学习,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下去,学生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就会感觉到不知所措。
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在备课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学生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学生会怎么解决问题?”“我应该怎么去引导学生?”这些都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老师准备讲课内容的时候,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的想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怎么思考问题?自己又要如何应对学生的有些天马行空的思想?老师要做到不磨灭孩子的想象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以小学三年级课本第十二篇《庐山的云雾》为例,“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老师要开始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想想怎样把学生带到这种环境中去,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或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来读,慢慢地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记住庐山的面貌,想象庐山的风景,把握文意,也就是庐山的云雾的美。
语文老师是在授业,而不是仅仅教语文课文。老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甚至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思考,而不是限制。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想法已经偏离了大纲,但是也要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方向,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会有偏离大纲的想法,自然有他的理由,听听也无妨。让学生动脑,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学。不仅如此,当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思考一个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想法也可能会让老师也为之赞叹,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或许在某些时候,会有惊喜也说不定。
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第二篇《但愿人长久》中,学习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的故事。这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此时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在这时他经历了什么?他写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当然,这些都是要让学生事先了解的课外知识,而这首诗以及整个故事的意义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了。教师在此刻就要做好领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这样才是真正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思维是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们愿意去想了才是真正的在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 ,小学生很难注意力集中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一小会儿过后就会开始走神。这时候,老师就要发挥其作用,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上来,可以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重新认真听讲,要学会牵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走,一起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学生学习还是老师教学,往往都会事半功倍。以《望洞庭》这首古诗为例,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古诗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兴致也就没有那么高了,教师在此时就可以通过讲述诗人生平,扩展课内知识,让学生朗诵寻找诗的韵味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喜欢上古诗内涵的韵味,这才是真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最佳途径。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爱古诗,爱中国文化的种子,这才是教亦有道。
总而言之,时代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担子会越来越重,前期的基础是后面学习的根本保证。只有从小学习好,才有可能在后面的学习中越学越感兴趣,越学越顺手,这样学起来,才不会感觉到累,从而避免学生在后面学习的时候产生厌学心理。在课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