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墩头初级中学 顾正群
【设计依据】
当下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诸多误区:追求课堂形式的华丽,包装过度;师生问答呈现出“短”“频”“浅”的状态,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缺失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共同之处是将语文课堂推向繁复、重累、高投入、低效能的境地。
针对这些现状,江苏省特级教师、海安市初中语文教研员于德甫先生提出了“轻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这是他多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深度总结,也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反拨与纠偏。“轻语文”理念提出以轻对重,以轻对繁,以轻对累,追溯语文教学的本源,以言语形式为抓手,顺应学生阅读生态,指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透,最大程度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改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繁难的局面,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自由轻松,实现语文教学诗意的栖居。
基于对“轻语文”理念的学习与思考,笔者确立了《蝉》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
1.古诗导入,由蝉声引入文本。
①读虞世南的《蝉》,猜谜。②播放蝉鸣,说感受。(嘈杂)③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诗人笔下的盎然诗意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并未真正走进蝉的生命世界吧!(揭题)
2.整体把握,绘制蝉的生命简史。
①自读课文。②合作绘制蝉的成长史。③体会文章打破常规,直接从生长过程的中间环节——“幼虫”阶段写起的妙处。
3.品赏语言,感受科学与诗意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临床医生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治疗的影响,并对患者饮食、用药、血糖监测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治疗习惯,才能改善患者生活,提高治疗效果[7-8]。
①人们评价《昆虫记》“是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的典范”,今天就从这句评价出发,走进文本。②跳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最能突出“科学”或“诗意”的段落、句子,品读赏析。
科学之美体现在:①语言表达科学。②生物知识的科学。③具有科学精神。
本文的诗意之美更值得玩味。①文辞典雅,如“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②修辞生动,如“统治”“行日光浴”这些词极具人格化。③情味动人,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这小生灵的悲悯与敬畏。
4.走近大师,由虫性观照人性。
①再听蝉鸣,说感受。②走近大师。介绍法布尔孤独清苦而又充实伟大的一生。③结语。
【教学反思】
一、轻语文,要彰显让学的理念
让学理念,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凸显。教者要转变观念,打破现有的僵化而繁复的课堂制式,构建简约的鲜活的新课堂制式。《蝉》的教学中,教者以“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句评价为突破口,让学生找出喜欢的最能突出“科学”或“诗意”的段落、句子,进行品读赏玩。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兴趣能力,自主遴选内容,或独自沉潜涵咏,或小组合作探讨,从而以自在、轻松的方式徜徉于文字之河。
二、轻语文,要有简约灵动的课堂结构
“轻语文”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任意发展,教师要担当好“助学者”的角色,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古语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三个阅读层次,由体会整体布局之精妙,到品味文字语言之精美,再到体悟人文内涵之精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螺旋式的推进中逐步深入。两次听蝉鸣,学生从初始的喧嚣嘈杂,到课末的爱怜敬畏,由虫性到人性,对比鲜明,既体现语文呼应的妙用,又让学生深切感受法布尔文字的魅力。
三、轻语文,要聚焦言语形式
“轻语文”并不意味着浮浅,相反,雁过留声、抓铁有痕应是“轻语文”所追求的课堂效果。如何到达?应以言语形式为抓手,透过对文字语言的咀嚼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同频跳动。学生品读《蝉》第17 段,引领学生扣住一个“竟”字反复推敲、动情朗读,理解身为母亲的蝉面对蚋肆意破坏卵的状况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囿于生物特征无能为力,从而深刻体味法布尔的悲悯、着急、痛喊,与法布尔的人文情怀强烈的共振。因着对语言的重锤敲击,反复品赏,课堂始终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四、轻语文,要与多媒体技术适度融合
当下的语文教学时常走入另一个极端:为了凸显课堂的本真,刻意回避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种固守不也是一种与时代背道而驰吗?其实,适度地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给语文课堂抹上特别的亮色。在品味《蝉》第10 段蝉蜕皮画面的诗意之美时,在学生一起感受比拟修辞的生动,体味“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的精准,锤炼字词的传神(“钩”比“抓”更能突出蝉的生理特征)之后,教者朗读文段,请学生借助肢体动作来演绎蝉蜕皮的过程。在对文本充分研读的基础上,适时播放一段17 秒的金蝉脱壳视频。此时,学生一声声的惊叹不绝于耳,但不是沉溺于画面的唯美,而是更多地叹服于法布尔诗意形象的语言了。课堂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适度融入,而异彩纷呈,也更富有时代气息。
五、轻语文,是对教师能力素养的高要求
传统的语文课堂过分强调预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规划缺乏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造成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亦步亦趋,很难产生激情与灵感。“轻语文”要求减少对课堂细密的预设,这必然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作为教育者的素养,包括他对教育、对语文、对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爱,掌握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深谙教育规律,具有教育智慧。其次是学科的素养,包括学科知识的广博深厚,课外阅读的广泛涉猎,具有智慧对话与应对生成的能力。这样的高要求,势必倒逼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增加学养厚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