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徐 娜
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的导入语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看一场电影的开幕,看一场相声的开篇,要努力在开场的时候就把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过来,让观众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是这样的,在比较复杂多样的学习任务中,导入的新课也要有各自的特色,成功导入新奇的知识,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对语文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导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导入阶段,教师设置疑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要巧妙地设疑,在重点、难点的地方用新的角度设置疑问,让学生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疑问,这样也能够更加直观地运用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小学这个阶段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于一些新奇的事情会保持充足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要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下进行活跃的思维,积极的思考,让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成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文章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写出关于这篇文章设计的疑点,比如“傣族的泼水节是什么样的场景?”然后教师先铺垫一些关于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从而引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展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描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教师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积极地思考,感悟在那个时候傣族人民的快乐,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思考教师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最后找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问题答案。在教师和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教学”,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对于教学的设计要让学生对所讲的语文知识内容提起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更加容易记忆,容易对知识提起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多利用这一特点,将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进行导入,在导入环节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这种导入会更加让学生感兴趣,这种方式既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字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知识内容,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开展汉字教学的时候,要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要利用这一特点将汉字的基础给设定一个故事的情境去学习,比如说一些难字,就要靠理解去记忆这些字。以故事来当作汉字教学导入,这不仅仅能让学生激发起对学习的强烈好奇心,更能让学生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传奇故事,既填补了对于语文课程上汉字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面对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播放关于故事的相关视频,让多媒体技术和知识完美结合。在这样的引导式教学下会让知识更加容易记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从而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基础,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又有极大的兴趣。
把知识点设置到一个情境中,利用对语言的语感,教师把这些情境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把一些教学重点放置到比较显眼的地方,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先解决学生的生字词问题,其次要解决学生的阅读能力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把知识点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教学重点上,这种教学方法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学生要学习类似“泼、族”等15 个生词,读准多音词“铺、盛”,会写“忘、泼”等8 个词,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5 个词语,教师向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教师营造出一个教学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在让学生学习前,教师设定好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用‘象脚鼓’等词语描绘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放置到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回答这个问题,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下课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民俗,让学生自己按上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把握。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新课的学习上要巧妙地运用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努力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节,根据课堂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来做一系列的方案,面对不同的教学突发情况。这样的教学导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教学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