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军
目前,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增加这就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如何让他们在学校这个人家庭里得到更多的关爱,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要对学生在学校负责,更要对学生终生成长负责。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就要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教育他。生病时的一句问候,生日时的一声祝福,端午佳节的一一个粽子,新年的一张贺卡,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内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让他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怀着他、关注着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老师为他发自内心的高兴,而当他犯了错误时老师为他伤心、为他难过,让学生在校有一个精神支柱一老师。
首先教师要与留守儿童平等的交流、谈心。谈心是和他们沟通的首选方法,在课下、在操场上,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聊天、游戏,既增进了师生情感,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心态,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每一步成长经历。
其次利用“成长记录”让学生自己及时反思,并与家长及时交流与沟通,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成长记录”由五个方面组成:自己的基本情况,学习中的经历,思想和心理,学生家庭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与家长的沟通纪录等等。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管理、了解不够,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家访,显然这个学生成长记录就等于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家长很欢迎这种方式的联系与沟通,很关注每月一次的评语,大多数家长有反馈意见,学生在来回传递中,也可以看到老师与家长的态度与情感。成长记录在使用中也确有实效,学生也很关注老师和家长的评价,这个评语可激励学生进步。
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课堂上老师把更多的目光给那些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在语言上进行激励。当你带着激情和爱心去上课,你就会自觉进人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才更乐意与你亲近.积极同你合作,双方达成默契,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我以前总这样认为:“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教育主要任务就是指出学生的不是,就是不断敲打。这就是一种“批评”式的教育。而“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赏识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善于将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还要注意到,在肯定学生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由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多方面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一位农村教师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