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2019-11-27 12:13肖祯雁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工作

肖祯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同时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者。他们心理状况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所带学生的日常教育是否正常有效;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自身发展成为辅导员发展的瓶颈

因非思政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可以既走行政路线又走专业技术路线,但走行政路线不确定因素太多,如岗少人多、工作与家庭冲突厉害(高校女性辅导员居多)等,因而大多数辅导员的行政之路是很难走通的;走专业技术路线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而专业教师一般都是博士毕业,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远远高于辅导员,职称评定时,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研究成果自然相差悬殊,根本不具备竞争条件。在此情况下,职业发展前景不明,辅导员“地位”低于专业教师,其焦虑感和自卑感不断增强,心理压力巨大[1]。

2.职责不明确引发辅导员严重的心理疲劳和厌烦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有了更明确的角色定位:首先,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辅导员也是教师,只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不同。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其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地位高、责任大。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很显然,其主业无疑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实际上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2]。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时间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甚至诱发心理疲劳和厌烦[2]。

3.辅导员角色认识误区引发辅导员心理抑郁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宽泛性、事务性等特点,加上其管理者身份,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确实做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致使某些领导、老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多方面的认识误区,导致部分辅导员产生消极怠倦情绪,甚至不安心工作,严重影响学生工作和自身发展。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3.1 角色错位

(1)辅导员是谁都可以干的“勤杂工”。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院(系)学生工作部门成了低水平教师的“收容所”、待业人员的“流动站”、安置家属的“福利站”。

(2)辅导员是流水兵。是进入高校工作的跳板;是实现教师梦的“临时岗”和“中转站”。

3.2 角色越位

辅导员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万金油”,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当辅导员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又要如同保姆一样为学生服务着;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重角色扮演下的心理冲突,导致抑郁产生[2]。”

4.现实冲突导致焦虑心理

由于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趋势严重,工作初期面临着结婚、买房等现实生活问题,而与此同时,踏入社会的同班同学甚或是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的高收入又刺激着他们,他们干着实际上并无地位的工作、拿着不甚丰厚的工资、想着看不到未来的前途,焦虑心理进一步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安心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大多数辅导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睡眠不足,易于疲乏,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状态。为了寻找出路,不少高校辅导员选择换岗、跳槽、辞职等,人员流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结构和人数的稳定性[3]。

5.“00”后大学生的多元化性格极大的挑战着自身工作创新

00后大学生已开始步入校园,他们存在过分自信、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刚开始信心满满,但心理素质又偏低,抗压能力不足,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便不敢尝试、开始自我否定[4]。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实际上,辅导员工作存在工作方式简单、方法脱离或落后于快速变化的实际,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老辅导员,极易受老的工作方式制约,不能很快的转变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说服力不强,教育效果差等问题。

6.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角色成了别人情绪的“垃圾桶”

当前社会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新老观念更迭的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5]。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要确保工作不出问题,就要时刻关注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是,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之后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绪困境避免成为他人情绪的“垃圾桶”?事实上,很多年轻的辅导员在了解到他人糟糕情绪之后很容易受到感染,给自己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成了真正的情绪“垃圾桶”。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建议研究

从以上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来看,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2]。

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工作体制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物,学校是否能稳定发展与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有很大关系。所以,各高校要注重辅导员的自身发展,肯定他们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地位。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副处级辅导员待遇,目的就是鼓励辅导员专心工作,并尽可能的提高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部分辅导员干下去的决心,但是仔细想来未来依旧是渺茫的,副处级辅导员是极限,而且是校内补差待遇,一但离开这个岗一切都回到原来,即便不离岗,退休之后补差待遇也就没了,还是回到了原来,加之辅导员考核体系越发苛刻,副处级待遇也可能因考核不达标而被取消,所以,要发展终究还是要回到职称评定及职位晋升上来。

2.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在很多专职教师眼里,辅导员就是打杂的;在领导眼里,辅导员是全职保姆。这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的现状,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2]”。

3.加强专业心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他人情绪的“垃圾处理站”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技巧来开展工作,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人。然而,辅导员队伍中是心理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偏少,他们在面对多重角色冲突等问题时容易产生不适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类心理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4.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成为情绪的主人

辅导员要淡泊名利、完善人格,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要时刻提醒自己的选择,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要淡然他人的轰轰烈烈,明白自己的桃李芬芳,懂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义;要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养成开朗的性格、开阔的心胸和敢于解剖自己的气度,要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适时排解内心压力;处理问题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心,对工作做到热心、细心、耐心和精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5.科学抉择职业发展方向

高校辅导员要尽早缕清思路,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脚踏实地努力完成每一步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吾志所向,一往向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同。

总之,高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有大局观念、有整体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高校的学生工作。各级领导要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好后顾之忧,使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工作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选工作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