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体验:推开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9-11-27 10:28吴明玲
名师在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曲式乐曲节奏

吴明玲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福建厦门 361006)

引 言

联觉涉及了对多重感官的调动,是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产生的。在音乐教学中利用联觉体验,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其获得更加生动的音乐体验。

一、寻同乐曲异同,团队律动,促欣赏力提升

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学的教学中提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同时对学生进行大脑、身体、思想和感觉方面的训练……[1]”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运动的音乐教学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教授时关注促进孩子听觉、动觉、思维与情感的协调。

例如,在教授欣赏课《单簧管波尔卡》时,笔者首先请学生一同来欣赏乐曲,感受这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波兰舞曲明快、简洁的旋律,让他们徜徉在美的音乐中。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运用听觉、动觉等感知觉初步了解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能够自由地编创舞步,从而调动了自身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最后,由笔者总结跳法:围成圆圈,A 段脚踏步,双手叉腰,身体侧向左右各一次,左右拍手各一次。B 段找一个舞伴拉手转圈。C 段前四句两人一蹲一立来拍手,然后交换。笔者不按顺序播放音乐,而是随意播放,请学生听到哪段音乐就用哪种动作来表现它。最后,让其完整地聆听音乐,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表现各自的音乐动作,再次感受乐曲的回旋曲式,从而激发团队的协作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步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将游戏、表演、律动等形式引进课堂,融音乐欣赏于听、玩、奏、动之中能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感觉、知觉全部调动起来,从而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其音乐表现力,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情趣、情感和能力,不断提高其音乐基本素养。

二、巧用创编拓展,体验感悟,促欣赏力提升

教师对教材的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挖掘,着力于对编创拓展课的研究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力。

例如,在编创拓展课《闪烁的小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体态律动入手,让学生通过听觉、动觉、视觉的结合来体验音乐的音高概念、节奏组合、乐句等,并创设了有趣的节奏编创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表现音乐、自主探究,参与体验音乐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为其今后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打下了基础。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听赏领先,在审美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从而使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的美。

三、探索曲式结构,合作创编,促欣赏力提升

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在小学欣赏课中,常出现的曲式结构有:一部曲式(A)、单二部曲式(A+B)、 单三部曲式(A+B+C)、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回旋曲式[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A(主部)……A(主部)]、变奏曲式[A(主题)+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变奏)……]。

那么多种类的曲式对学生来说是繁杂且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理顺曲式结构这个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归纳、探索乐曲的曲式结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教学中,笔者选择加入不同的方式来辅助学生“听”。在最后为乐曲主题排列顺序的过程中,笔者突破了个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边听边用小白板来展示“听”的结果。在教学中,笔者的问题意图明确、目的性强,学生顺着笔者的问题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中解决了对乐曲旋律的聆听。学生根据笔者给出的规则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创,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基于自身的音乐感受力,拓展了知识面,同时提升了教学中的聆听效果,通过完整听、分段聆听、视唱旋律、律动等方式实现了自主学习音乐,实现了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四、紧扣主干音变,对比创奏,促欣赏力提升

主干音是什么?通俗来讲,乐曲中的各音都有重要和次要之分,找出乐曲中最重要的音也就是主干音了。而调性变化,指的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变化。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教师要把难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积淀。

对此笔者做了相关尝试,例如,在教授《乒乓变奏曲》这节欣赏课时,笔者发现可以将本课也改编成创编课,并加入陶笛的吹奏,于是有了《变!变!变!》的教学设计。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学习,之后分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小组展示。首先,笔者先将《乒乓变奏曲》的主干音提取出来,作为听音的练习,让学生唱一唱,并用陶笛进行演奏。基于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对C 调及F 调的演奏指法熟记于心了,于是,笔者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转调的练习尝试并让其回答:“通过乐曲的聆听,你发现了什么?(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分析,你判断出了乐曲中出现的哪几次变奏?你们小组的成员可否也创作出自己小组的变奏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陶笛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音乐素养,锻炼了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优化了音乐课堂,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创多声部合奏,影像配乐,促欣赏力提升

美国的萨蒂丝·科尔曼在进行“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的实验时认为:“没有比合奏这种活动更能发展和培养孩子的公民与社会相适应协调的意识了。[2]”孩子们自信地与他人合作,注意倾听别人的演奏和整体的效果会让他们体验到与别人协调配合、创造美的过程。

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将多声部的音乐学习渗透到了欣赏《在钟表店里》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看《在钟表店》里的动画视频(片段A 有声到无声),并让其做一个小小的“配音师”,为这段没有声音的影像配乐:请大家仔细观察视频里的这些钟,看看它们会发出怎样的音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认知与经验将这个音响化为节奏:大钟:××|××(从肩到手:动作优美);布谷钟:××0 |×× 0(唱:跟着钢琴53:声音柔和);摆钟:×× ××|×× ××(弹舌);闹钟:×///|×///(双手拍腿:有礼貌、有节奏)。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艺术的提炼就能够使节奏练习变为有趣的“钟表”律动,从而实现从单声部的钟声到两声部的钟声,再到四个声部的合奏。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将生活中所听到的声响用好听的声音表现出来?用什么方法才能服从整体,创造出美妙的音响?有了这样的思考再进行多声部的合奏,学生会对自己创造出来的声响很有成就感,这也让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六、改变音乐要素,乐器辅奏,促欣赏力提升

众所周知,音乐是由音乐的基本要素组成的: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学生要记的内容很多。

《两只老虎》这首歌学生非常熟悉,其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开拓了新的思路,创编了《多变的老虎》这一音乐活动课,教学目标在于尝试改变音乐要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加强其音乐体验、丰富其音乐感受,落实其对音乐要素的学习。首先,笔者通过复习学生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和节奏变化了的《两只老虎》引出了“什么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随着教师一起寻找答案。在问题生成后,笔者引导学生借用手中的小旗作为理解节拍与节奏游戏的“道具”。将手中的小旗确定为不变的“节拍”,让学生来思考节拍与节奏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的节奏编创练习来检验大家的节奏编创作业。在解决了节拍与节奏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弹奏判断出了乐曲大小调式的变化,并尝试以陶笛吹奏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最后,学生跟着笔者一同复习,回顾了所学的所有音乐要素知识,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习了新知。

课堂的趣味性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体验音乐、想象音乐、表达音乐、享受音乐之美,而且通过探寻答案落实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丰富了其自身的形象思维,并激发了其自身的创造潜质。

结 语

音乐欣赏课上多种形式的联觉体验,让学生从小就成了“听”音乐的“积淀者”,夯实了对音乐这种特殊“语言”的认识。笔者落实了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音乐的各项活动要通过以听为主来表现及创造音乐的理念。美的音乐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借助这种方式,笔者推开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扇窗,为学生的想象与创作插上了联觉体验的翅膀。

声 明

2019年1月25日出版的《名师在线》第3 期(总第76 期)第64-65 页文章《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炜,单位名称应为: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名师在线》编辑部

猜你喜欢
曲式乐曲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轻快漫舞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