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盘水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0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动“问题串”教学模式,符合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解析,找准“问题串”设计方向,精选“问题串”投放时机,关注“问题串”适用范围,优化“问题串”实践应用,以突出学生数学思维历练效果,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1]。如何提升“问题串”设计品质,是“问题串”教学的关键所在,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需要有分层教学意识,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数学悟性和数学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而问题难度需要和不同群体形成匹配,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需要体现问题难度梯度,让不同群体学生都可以获得数学思维的激发和触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妨对“问题串”进行批量投放,让学生自由选择应对,不同群体学生都可以找到思维方向,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分层教学意识。
“问题串”设计需要体现关联性、阶梯性,而且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投放时机。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时,为学生设计了“问题串”: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小数运用案例?小数有哪些基本特点?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如何将小数转化为分数?教师投放问题后,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课堂展示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展示活动。有学生说,在我们生活中,小数运用最多的地方是超市,看商品的标价,都使用了小数;也有学生说,小数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数字和小数点结合在一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值。教师对学生的解读给出积极评价,课堂教学进展顺利。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问题串”,促使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相关学习,从学生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学生对小数的认知更为深刻而具体。
“问题串”何时投放,这是教师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有不同程序和环节,在何时投放“问题串”,涉及一个投放时机把握的问题。课堂导入时、重点突破时、学习出现拐点时、课堂训练时,都是可以选择的时机,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然后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参与“问题串”的设计和投放,让学生深入教学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调查活动,这对学生形成的思维历练会更为显著[2]。
“问题串”投放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对有效启动学生数学思维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在重点突破时投放了“问题串”:先仔细观察下面的三角形,给出具体分类。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分成了哪些类别?每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展开系统性思考,很快就给出具体回答。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专业评价,帮助学生顺利构建学习认知。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形相关内容,对三角形分类标准还存在模糊认识,教师以此作为“问题串”设计切点,为学生投放带有明确指向的“问题串”,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
教师给出的问题带有连贯性、系统性,其调度意识极为鲜明。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有针对性的思考,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最终形成学习共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串”进行串联,需要考虑其适用范围。“问题串”是由关联性问题组成的,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教师在具体运用时,需要对其调控作用进行评估。为提升“问题串”助学效果,教师需要对“问题串”设计、投放、应用做综合分析,以训练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串”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问题串”进行教学时,需要厘清“问题串”主线延伸域度,突出问题主线,才能形成丰富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契机。
“问题串”设计没有固定模式,教师需要灵活运用“问题串”,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例如,在教学《参观博物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生日礼物图片,然后发动学生展开主动思考:看到这些漂亮的生日礼物,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开始议论起来:“这些礼物是送给谁的呢?”“这些礼物是谁送的?”“买这些礼物需要花多少钱?”教师继续给出问题引导:“这些礼物是五个同学买来送给小雨同学的,其中有一个生日蛋糕,这个蛋糕需要60 元钱,请你算算,每个同学需要花多少钱?如果你也参与一份,这样就变成了六个人,每个人需要花多少钱?”学生针对教师布设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计算,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问题设计提供直观感知机会。教师和学生多元互动,自然形成了问题设计切点。学生和教师都有问题抛出,将课堂互动气氛调动起来。
优化“问题串”实践应用环境,教师需要做出全面考量。首先,要将“问题串”与教学讲解相结合,利用“问题串”展开教学推演,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完成数学认知构建;其次,要将“问题串”与课堂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串”中展开数学思维训练,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再次,数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教师要利用“问题串”调动学生的生活数学思维,在不断验证感知中形成数学学科能力;最后,要将“问题串”与数学实践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全面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优化“问题串”实践应用,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案例,然后给学生设计“问题串”:根据你的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字母代替数的例子?为什么要运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呢?运用字母代替数字有哪些优势呢?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展开了多元互动讨论。经过一番热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实践展开问题串投放,成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在学生多重思考活动中,其学习认知得到有效升华。学生对问题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教师依据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问题设计,其适合度更高,调度效果也会更突出。
教师利用“问题串”展开教学调度,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在“问题串”设计、投放、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契机,让学生在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