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娟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记得当年我是满含热泪地读完《我与地坛》的。当年的感动也许更多的是少女特有的细腻和多愁善感,然而现在重温他的作品,便多了一份成熟地体验和感悟。
他的作品就是书写自己心路历程的传记,每次阅读他的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为他的遭遇唏嘘感叹:为什么上帝是如此的不公平,要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失去行走的权利,为什么要让一个灵魂的智者做出生与死的艰难抉择。在21岁的花样年华里,他被抬进了医院的大门,从此再也没有了站起来走路的机会,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轮椅人生。
摇着轮椅,他开启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之旅,轮椅成了他的双脚,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成了他的朋友和亲人。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到一个失魂落魄的残疾人,这种变化和过渡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他对轮椅的感情是矛盾又纠结的,多少次,他多想扔掉它重获新生,想本能的拒绝它的怜悯与帮助,又有多少次,他无情的拍打着轮椅,试图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自己为什么会永远和它相依相伴的答案。但是最终他只能默默的接受无情的现实。于是,他摇着它走进了废弃的古园,开始了一段属于他们的独处的日子,他们会像一对老友一样促膝长谈,也会像一对恋人一样互诉衷肠。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细雨迷蒙的午后,他们都会如约而至。就像是近视眼对待眼镜的感情一样,史铁生对待轮椅的感情也是既爱又恨。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无法割舍,这个过程就是这么让人无奈又辛酸。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用轮椅撞开了一扇大门,一扇通往成功重获新生的大门。感谢一路上有你,再辛苦也愿意……
透过合欢树斑驳参差的树影我看到一张温暖的笑脸,在一路车辙的痕迹中我找到了深浅不一的脚印,废弃古园的墙角永远有一个小心翼翼蜷缩着的身影在晃动,秋日里烂漫绽放地菊花里始终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亟待实现。静静地送他远去,身影留在黄昏的日暮里的人是母亲;默默地忍住泪水,始终微笑着迎接他安然无恙的归来的人是母亲。自从他的孩子被无情的宣判了之后,属于她的白昼是幸劳忙碌,属于她的夜晚是辗转难眠。她活得那么小心翼翼,活得那么卑微隐忍,活得那么担惊受怕。她引导儿子开启了写作的大门,但最终却无法和儿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甜美。她离开的太突然,留下这个残疾的儿子独自面对世间冷暖,她离开的太早,还没有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就匆匆告别。留给我们无尽思念的母亲,你在天堂里看到坐在轮椅上微笑着的儿子了吗?感谢一路上有你,再辛苦也愿意……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面对死亡,我们就只许静静等待,无需操之过急了。那么,该思考活着的问题了。即使命运将他的肉体无情的碾压,但灵魂依然高傲的飞翔,他不会轻易地妥协,不会轻易地低头,因为他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就是史铁生用坚强地活着追问到的生存的意义。假如没有病床上的空虚寂寞,也许他不会想到用写点什么来打发时间;假如没有双腿残疾的打击,也许他不会想到换个方式活活;假如不是一次次和死亡擦肩而过,也许他不会珍视生的不易和艰难。是啊,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命运面前没有公道可言。有健康必然会有疾病,有美貌高尚必然会有丑陋卑鄙,无法改变只能接受,这就是自我拯救,这既是命运带给他的苦难也是救赎。感谢一路上有你,再辛苦也愿意……
终将陪伴他走过一生的轮椅,爱他胜过一切的母亲,还有将他折磨的遍体鳞伤的不公的命运,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他的人生才从灰色变成了彩色。
总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地坛的一切联系了起来,体现了对自然万物、亲情、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