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理论、评价及策略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19-11-27 02:03李明磊胡蕴纹
大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李明磊 胡蕴纹 杜 娟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聚焦点,也是当前政府、高校、社会、公众热切关注的政策话语。如何建构“双一流”建设理论、如何评价“双一流”建设政策与实践、“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等议题成为研究热点。2018年3月23日至25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的“2018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是“‘双一流’建设与中国研究生教育”、聚焦“双一流”建设理论、“双一流”建设评价、“双一流”建设推进策略、研究生教育发展等议题。

一、“双一流”建设理论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政策实践亟需理论指导。

(一)“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

“双一流”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自信。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研究员阐述了“双一流”建设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方法和内容,重点从本体论、构成论、动变论、至善论分别剖析了 “双一流”建设的理念、关键要素、运行原理、功能作用。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理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精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杨家福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树立高等教育自信,以卓越目标为导向,同时解析了“双一流”建设涉及的基础数据、人才贡献、遴选标准和历史视野等。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何海燕教授从职能维和创新维两个维度论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的内生逻辑和交互逻辑。职能维度上,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流大学建设必不囿于一流学科建设。创新维度上,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创新共生的逻辑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理论

世界一流大学须建设一流的人才生态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海涛教授剖析了一流人才生态链“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当前一流人才培育面临机制不灵活、人际关系浮躁、缺少公平激励环境和发展空间局限等问题。对此,一流人才生态链建设需要坚定人才立场、牢记服务理念、搭建生态链条、降低发展成本、简化人际关系、营造公平环境、打造联动平台。

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编辑李金龙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杰出学术人才,主要包括杰出学生和杰出教师两大主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有效促进形成学术人才培育生态环境,优化学术人才培育层次结构,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刘静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和特征。认为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是全球吸引力、追求卓越、引领发展,四大特征是校长“明”、教师“强”、学生“优”、经费“足”。

(三)世界一流学科理论

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点,不仅要增强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贡献等硬实力,而且要提升以学科文化为载体的软实力。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阐述了新时代学科建设的新方位及内涵,提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切入,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建设主体间的分担机制与边界;中观上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培养能力建设和构建质量监测机制;微观上达到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一流的文化传承、一流的社会贡献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论述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文化驱动模式和路径。一流学科文化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科归属感、物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共性。一流学科建设应遵循并超越学科知识文化,建设特色、一流的学科组织文化,坚持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理想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张俊峰探析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分析工具与发展策略,构建了包含内涵、开放、保障、优势在内的四象限分析框架,指出当前一流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团队、学科视野、学科资源、学科管理等问题,要坚持以内涵提升为根本、以开放包容为动力、向稳定投入要效益和向革新优化要质量的推进策略。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杜晓虹通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得出当前研究关注一流学科的演化逻辑、建设动力要素、建设经验与实践等主题。未来研究应重视建设动力机制、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

二、“双一流”建设评价

“双一流”建设须改革完善评价体系,进而加强对“双一流”建设的规范引导。

(一)“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双一流”建设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亟待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设成效评价方案。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全新提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方案指导思想为“服务战略、创新驱动、科学客观、世界一流”,采取“融通中外、简约可行”的评价策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主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五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落实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五大改革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总体上涵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个层次、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分别从达成度、贡献度、支撑度、影响度和引领度五个维度展开评价。“双一流”建设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年度定期评价和中期成效评价。

(二)世界一流大学评价

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比较了管理和学术两种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及评价差异性。认为管理角度的“一流”具有可比性,强调第一人称的自我陈述,对“一流”的评价属于外行评价。学术角度的“一流”具有单一性,不具可比性,强调从专业角度评价“一流”。两种视角的“一流”不能相互替代,且存在着冲突。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盛博基于知识视角构建了一流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对大学知识生产能力及影响力的评价包括知识生产的输入要素、生产过程和输出影响三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冯用军首先建立了国家“双一流”战略理论架构,依据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科技研发水平、学科专业设置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等做了高校分类,同时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指标,进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排名评价。《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编辑李金龙设计了世界一流大学杰出学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培育质量和教师培育质量两个评价维度,前者是指接受大学教育并在相应领域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校友,后者是指依托大学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教师,并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展开定量评价,重点分析了不同时点下学生培育质量与教师培育质量的现状及原因。

(三)世界一流学科评价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解读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创新做法。认为一流学科评价要构建“中国标准”,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即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核心任务;引导高校关注队伍结构质量和青年教师发展;引导高校提升论文质量、重视中国期刊学术发表;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引导高校学科特色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介绍了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及结果,并比较了其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异同点,二者目的均是解决学科管理中的难点以及推动学科发展。前者采用客观指标体系,排名结果基于权威第三方数据;后者采用主观加客观的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学校上报数据。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继良从定位和制度突破角度指出学科评价和一流学科建设均需动态管理,二者是相互补充和共治而进的关系,制度层面上应兼顾国内学科评估与学科国际评估。

(四)“双一流”建设监测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提出“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以“互联网+教育”为理念、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层、基础平台层、软件服务层、应用层和用户交互层在内的动态监测平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介绍了学科大数据监测平台,即学科自检平台和专业学位评估平台,运用学科大数据帮助高校和具体学科分析学科实力和学科发展态势。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认为学科水平动态监控要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定期更新学科数据及排名,监控学科评价的变化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海涛教授提出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手段,建立统一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搭建人才虚拟网络平台,打造联动机制,鼓励人才项目间协同攻关,发挥人才正向带动效应,建设一流人才生态链。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明磊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围绕研究生和导师,整合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模块的不同结构、不同时空的数据,建设大数据平台,满足教育服务和管理的需求,提高服务和管理的预见性、透明度,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孙清亮认为当前“双一流”建设监测评价与大数据已密不可分,需要运用文本挖掘、统计分析、聚类、预测和关系挖掘等方法提取数据价值,同时满足教育管理、资源整合、舆情预测的需求。

三、“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双一流”建设亟需研究生教育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理论体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研究员指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国完全可以在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教育理论界应更新、改造或重建教育学和研究生教育学理论,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双一流”建设与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明磊分析了新时代高校研究生院的设置现状和发展挑战,指出“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院要树立服务型管理的理念导向,从人员和环境上充分体现服务意识。其次研究生院要加强管理研究,探索管理规律,提高服务效能,从服务中、管理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总结规律,解决管理问题,构建服务、管理、研究三者循环联动的良性机制。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石银凤剖析了“双一流”建设视阈中的研究生培育国际化策略,包括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健全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建立高校间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长效机制。

(三)“双一流”建设与博士生培养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刘阳使用六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其院系的博士生招生简章文本,分析了申请考核制的申请条件、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评价方式、导师权力、监督机制。当前这一制度存在重英语水平和科研成果、歧视院校出身、考察方式难以有效评价考生能力、考核标准和评分方式规定模糊、导师权力过大、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高校应改硬性条件为弹性条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合理分配导师权力、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完善配套制度等。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许丹东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博士生对奖助体系、考核、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诉求,认为博士生培养须从满足导师指导、奖助体系、管理服务等层面创造良好内外部条件。

四、结论

本次论坛展现了“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当前已转入全面实施阶段,亟待建立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体系,与此并进应加强基本理论研究,跟进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