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成果报告

2019-11-27 02:0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省区欠发达中西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改革开放4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均衡发展导致的一些省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也成为亟需解决的紧迫课题。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定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进行研究。挖掘影响高等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因素,为提升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发展水平,解决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非均衡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由信阳师范学院宋争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30086),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洋务学堂大都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中国新式教育集中在早期现代化中心这一状况开始显现。清末新政时期,新式专科学校的发展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直到民国时期1917 年《修正大学令》颁布前,因为大学稀少,短暂的出现了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表面均衡。1917年以后,随着大学设置条件的宽松,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正式形成的同时,大学成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质资源,但高等院校特别是大学集中在早期现代化中心地区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一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前,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抗战的全面爆发导致了大批高校的内迁,也给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抗战胜利后高校的复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虽然得以发展,但仍然落后于东部。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真正改变了西部省区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但也形成了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上“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格局,以后历次不同种类重点大学制度建设,则导致这一格局得以强化。当前,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应当通过制度引导,以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为重点,改变这种不均衡状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想要得以顺利进行,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料。因此,对研究所需要的各类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然后对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是该课题的重要支撑。该课题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因此,自清末现代意义高等教育萌芽开始,该研究尽力予以搜集、整理和归纳与中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除了一些已经被利用的各类成熟的史料外,各种回忆录、口述史料、年鉴等,也将尽力搜集,达到利用的目的。

2.比较法

作为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个涉及到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至今的宏观性研究,也需要从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变迁中去探寻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一些规律,特别是寻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对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比较。既从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也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比较。既可以对一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另一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整体上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一所高校与另一所高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定量分析法

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高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变迁的研究,不仅需要通过理论逻辑分析而进行的定性研究,也需要通过具体数据的归纳和分析,在基础层面作为定性研究的支柱。因此,该课题进行过程中,定量分析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

既然该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发展变迁,所以,既有必要对不同区域中一些省市(自治区)不同时期高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单元的个案研究,也有必要从更细微的角度切入,对一些高校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使研究的脉络更加清晰。在该研究中,通过个案研究,可以以“倒放电影”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再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发现影响这种发展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在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广大沿海、沿江和北京之外的中西部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落后于沿海、沿江和北京地区的局面。这一状况的形成,实际上是因为中西部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区过多,从而在中西部内部形成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缘故。与核心区域相对应,周边的一些省区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边缘区”。

当今,高等教育与自身国家发展进步的密切性日益增强,“不仅要为民族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的利益服务,而且要成为发展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不仅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工具,而且要成为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这些功能首先是在与所处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双重非均衡局面形成之后,不仅使中西部很多省区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上形成“核心区——边缘区”,而且,也会导致这些省区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分别形成“高原”和“低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均衡发展导致的一些省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也成为亟需解决的紧迫课题。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短板理论”,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的盛水量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看,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双重非均衡现象如果得不到解决,则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没有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均衡发展,进而甚至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发达省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区的跨越式发展,优化全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

当前,为了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此后,又出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等文件,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发展”。不久,正式启动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具体规划,遴选中西部一批高校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等措施,把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推动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规划落实到实践中来。所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破解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双重非均衡化这一历史性难题,推动全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实现均衡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而导致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差异这一事实,在具体措施落实的过程中,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后续的创建过程中,建议把关注的重点进一步放在中西部省区中高等教育的“欠发达”省区,根据各个省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育模式的优化以及办学理念的转型和培育,理顺这些省区高校与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关系,促使这些省区高等教育优化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从而为“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在中西部省区内部,由于区位、学校发展沿革乃至不同高校人际构成等相互比较熟悉,因此,不仅要鼓励东部省份高校对中西部省区高校的对口支援,也要鼓励各自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发达省区对“欠发达”省区的帮扶和支持。在国家支持和东部省份支援的基础上,通过本区域内部高校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整体优势,保证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化,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振兴。

2.缓解中西部地区内部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意识到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非均衡状况,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是一个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防止单纯追求区域布局均衡发展而忽略质量提升的偏差,把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结合起来,帮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区高校通过突出办学特色来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办学质量,通过特色优势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自身的专业结构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这些省区高校合理定位。“均衡”不等于“均等”,更不等同于“同质化”,要防止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过程中再次出现“千校一面”这种消极现象。因此,除了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外,无论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还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均衡发展,也需要这些省区地方政府和高校依据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区位特点和资源积累,从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区域布局均衡和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发展,防止出现“数量上去”“质量下来”的消极后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在对不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进行调查后强调:“一个发达的高等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它允许国家创造新的知识,明智地选择和补充现有技术,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当地环境。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科学技术迫切需要更多的投资和现存资源更高效益的配置,这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当今,我国虽然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并非高等教育强国,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不够发达导致各项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双重非均衡状况无疑是我们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进程中的重要瓶颈。因此更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付出“艰难的努力”,使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基础。这不仅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从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可以看出,要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区域布局上的均衡发展,最为基本的保证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发展的基础所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不能固步自封,但也要量力而行。这样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双一流”建设中,提升自己水平,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发展作出应有之贡献。

同时,要注意中西部腹地省区高等院校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推进中西部腹地省区高校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主动融入地方社会,来培植特色专业。一定程度上,特色是最大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构建出不可替代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在当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些省区高校不仅要把培养学术型人才作为提高这些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还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多层次、多类别的扩充培养项目,而且要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

在推动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均衡发展进程中,应当把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有机融合,注重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防止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在发展过程中再次出现“千校一面”这种消极现象。既要根据不同高校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条件,也要把培育的重点放在能够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定位上,合理规划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的专业或专业集群建设,使这些区域高校发展与所在地区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不同层级、不同类别高校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以规避片面追求均衡而消解高等教育特色效益这一消极现象。在发展实践中量力而行,不盲目跟风,防止出现“不可为而为之”的嵌入式发展。这和实施高等教育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并不矛盾,而是提升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高等教育实施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必要补充。

此外,由于提升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高等教育水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在避免单纯追求区域布局均衡发展而忽略特色和质量提升的偏差的同时,要帮助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省区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办学质量,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这些省区高校合理科学定位。除了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外,也需要这些省区地方政府和高校依据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区位优势和资源积累,从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区域布局均衡和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点大学制度建设,对于提升不同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重点大学的制度安排,特别是“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使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身份固化现象,也成了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双刃剑”,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层级分明的阶层,也不利于不同类型高校特色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因为“985”“211”大学大都分布在北京和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省区,中西部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基本上分布在几个“点”上,无论是对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带动,还是对这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水平都相当有限。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把“双一流大学”建设初步纳入到国家规划层面。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正式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中,把打破高等院校的身份固化现象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应当以此为契机,构建合理的“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探索出能够激发不同高校良性竞争的激励途径,搭建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为了保证“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在遴选程序上,应当把专家委员会论证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以便为改进和解决中西部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过多这一现状,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确保公平地实现“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 14 所高校”这一目标。同时,要支持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鼓励、引导和推动本省区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通过区域社会与本地大学的互动双赢,搭建起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立交桥”,进一步缩小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达区”的差距。

由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相关的文件是关系到本世纪相当长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不同类别高校发展都具有不言自明的引领作用,堪称是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不能把“双一流”大学建设仅仅局限于综合性大学上,否则,就会导致很多院校在发展上再次陷入追求“高、大、上”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怪圈,这不仅无益于“双一流”大学建设,也更无助于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欠发达区”过多这一难题。应当通过分类引领,建立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的开放竞争机制,通过制度引导构建起“一流大学有一流学科,非一流大学也会有一流学科”的理念,激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特色院校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积极性。以分类引领为抓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制定分类引领政策,对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发展良好的高校,经过各项认证和筛选,可以纳入一流大学建设中。一些条件欠缺,但有特色专业突出的高校,则以建设一流学科为主,通过特色发展、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来培育出独居特色的一流学科,形成独特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一流学科建设来带动高校自身的整体发展,从而为提升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区”发展水平,解决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非均衡状况创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猜你喜欢
省区欠发达中西部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浅析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欠发达地区的认知重构:一个分析框架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区)及城市GDP增长和城市化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