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李锦宏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更为科学客观地解析欠发达地区的复杂系统,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入手,立足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发展”、“地区发展趋势”4大指标类,共38个具体指标的构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新时期的欠发达地区进行了认知重构,并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区域系统;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4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经济进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欠发达地区也迎来了经济赶超的历史机遇期。在此背景下,中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政策、技术支持,以优化其产业结构、加快其技术创新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和认知一直都以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划分为准。这种立足于地理区位上的划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经济区域上的划分。因此,若以此作为政策标尺和界限,则不尽合理。基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根据我国各省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指标和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欠发达地区进行重新界定,并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特性
1.欠发达地区内涵
“欠发达”与“发达”相对应,是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态势的一种动态表述,是对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进行纵、横向对比,所形成的动态定位。欠发达地区这一概念即属于一种特定地域空间范畴,同时也是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发达地区相对应,它指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发展潜力,但由于各种历史或现实原因,导致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不高且不平衡,目前仍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区位差异、自然禀赋、制度差异、文化差异以及非均衡的生产力空间配置等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偏低且缺乏活力、人均国民收入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水平与创新意识薄弱、劳动生产率与资源利用率低下、思想观念陈旧、社会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
2.欠发达地区的特性
我国欠发达地区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我国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高原、山区、丘陵、戈壁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存在荒漠化、沙漠化和石漠化等问题,如青藏高原地区、西北戈壁沙漠地带、云贵山区;第二,层次构成的复杂性。从地区构成类型来看,我国欠发达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工业区以及一部分边境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其发展层次十分复杂;第三,区域发展程度的短期稳定性与长期动态性。由前所述,“欠发达”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各地区之间相互对比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定位,因此,就某一时期而言,被界定为欠发达的地区确实在发展程度上存在不足,然而,就长期而言,这些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依靠整合资源、政策支持等措施,实现后发赶超。
3.与欠发达地区相关的几个概念
“欠发达”这一提法与“后进”、“落后”、“贫困”等其他相关概念在对区域发展态势和范畴大小等方面的描述中存在差异。首先,“欠发达地区”与“后进地区”、“落后地区”。这三种表述虽然均表示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甚至低下。但前者的界定是一种动态描述过程,更强调该地区完全有可能经过新兴工业化、信息化等途径,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崛起或赶超。而后两种表述则不然;其次,“欠发达地区”与“贫穷、贫困地区”、“低收人地区”。这三种表述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描述的范畴大小。后两者所描述的范畴明显小于前者,它们单纯地描述了某一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如经济总量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等区域。而前者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程度,也包括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更包括资源利用、环境发展等内容,这一界定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可以说我国西部都是欠发达地区,但不能认为都是贫穷、低收入地区;最后,“欠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这两种表述方式大体相近,均表示某一地区现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经济水平偏低,但都说明该地区能够通过一系列途径,改变目前状况,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种描述均是一种动态过程。但后者更多地用于外交和政治辞令,前者多用于经济研究之中。
二、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的认知重构
1.发展观与发展程度测定指标的演变
欠发达地区发展程度的长期动态性,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时期的变动,在对区域发展程度进行测定和评价时,其内容和方法也应不断更新。在以往对发展观的认识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人们通常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将GDP或人均GDP作为测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第二阶段,在衡量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社会的发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立的HDI方法;第三阶段,将可持续思想引入到发展观中。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基于一定的环境资源代价,因此,在测定区域发展程度时,一些资源环境发展指标相继被列入。在以上的三个阶段中,虽然对于区域发展程度有着较为全面的测定和评价,但该指标体系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是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动态性(包括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反映;其二是“新常态”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没有得到反映。因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需要加入新的内容和寻求新的方法。
2.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界定的指标体系重构
“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界定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遵循指标体系内容全面涵盖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原则,还要考虑各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因此,本文将欠发达地区的界定指标体系分为四层:1个目标层(A)、4个准则层(B)、11个复合指标层(C)以及38个具体指标层(D),其中4个准则层分别为:经济发展指标类、社会发展指标类、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类、地区发展趋势指标类,(如图1)。因此,在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进行具体的综合评价时,就形成了38行31列的指标矩阵X=(xij)38×31。
3.欠发达地区界定的指标数值的标准化
由于上述构建的各个指标在量纲以及数量级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即zij=(xij -)/si;i=1,2,…38;j=1,2,…31;其中= /n;si= 2/(n-1);从而将指标矩阵X标准化为矩阵Z=(zij)38×31。
4.欠发达地区界定中的主成分确定与得分
根据上述标准化矩阵Z=(zij)38×31,计算方差与协方差,得到关于各项指标的协方差方阵S=(sij)38×38;然后,求解该方阵的特征值与相应的特征向量,也即主成分的方差(体现了主成分对目标层的影响力大小),并将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最后根据特征值计算对应的主成分的贡献率 ei=/,以及累积贡献率E=()/()。将我国31省市地区按照图1给出的指标体系所对应的统计数据输入spss软件后得到以下结果,如表1。
由此可得出,在全国31个省市地区中,江西、四川、湖南、黑龙江、海南、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西藏、甘肃以及贵州13个省为我国欠发达地区。
三、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经济运行情况认识
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人均GDP成倍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但其经济的运行依然面临着诸多缺陷与制约。首先,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其思想上依然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加之地区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人们素质普遍不高、认知水平有限,导致这些地区对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其次,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就目前来看,我国欠发达地区粗放型经济依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带动经济的增长,相应地,地区产业主要以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使得这些地区产品初级、附加值低、竞争力低下;最后,经济环境不利。一方面,我国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高原、山区、戈壁等地,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的使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对于外资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水平的低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落后,造成这些地区创业思想、创新意识薄弱,致使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四、新时期加快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充分依托外部动力,推动自身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充分依托外部动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一,抓住发展机遇,谋求地区帮扶与合作。随着改革开放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这一趋势,谋求得到发达地区的支持,促进与发达地区的深入合作;其二,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求国家政策倾斜。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扩大再生产来实现,而在这些地区本身内部积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大量的外部要素投入,国家政策的倾斜,将会使这些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资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而加快其社会经济发展。
2.加快完善市场建设,提高地区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市场建设不尽完善,规划和管理也不尽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欠发达地区要适当鼓励市场竞争,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由外部动力推动向内生机制主导转变。首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欠发达地区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应实行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多元组合投资,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其次,实现市场规划合理化。欠发达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科学、客观地做好市场建设规划,并遵循市场自身规律,因市建场;最后,保障市场管理规范化。欠发达地区应立足实际,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与运作细则,建立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和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从而约束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本土化特色产业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遵循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以现有产业体系为依托,形成具有本土特色、集聚性高、关联度强的产业体系。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区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合理的主导、先导产业,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层次性;其次,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大量经济联系密切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最后,要立足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尊重本土特色,培育具有“本土化”的特色产业,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延伸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价值链,形成一个高附加值、协调性强的价值链,从而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4.创新人才机制,增强人力资本积累能力
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的提升,将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撑。因此创新人才机制,增强人力资本积累和开发能力应当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任务。第一,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欠发达地区要加大其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改变现行单一的教育投资结构,形成多元化、宽渠道教育投资方式,继续攻坚“两基”工程和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欠发达地区要创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和集聚的环境,并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开辟引进人才的渠道;第三,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不拘一格利用人才。要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大胆任用,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帮助,使其人尽其才。
5.增强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投入体系
欠发达地区要依托市场需要,建立以政府财政为导向,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一方面,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确保财政经费的投入。政府应选择集群效应、规模效应显著、扩散面广、辐射面大、影响力强的重点项目进行投入;另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将科技投入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欠发达地区应针对其资源优势,推出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并制定引进技术和资金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4):52.
[2]杨英华.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9-11.
[3]吴国春.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支撑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10-12.
[4]杨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经济欠发达县域类型研究[J].福建地理,2001,16(4):22-23.
[5]徐燕,彭万章.贵州省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3(1):408-409.
[6]冯艳芬,曹学宝,夏丽华,王芳.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4,3(1):46-47.
作者简介:张鹏飞(1987-),男,土家族,贵州凤冈县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与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研究课题项目和贵州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研人文2015029]成果之一。